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PGN)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06~2011-12月间收治的EPGN致肾病综合征(NS)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1±18.43)岁(19~58岁)。临床表现为:浮肿9例、高血压7例、血尿10例、急性肾损伤8例。所有患者均有前驱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病理主要以内皮细胞弥漫增生、系膜细胞轻~中度增生为主,免疫荧光除IgG、C3沉积外,尚有IgM、IgA、C1q等沉积。结论临床表现为NS的成年患者,病理可能为EPGN;临床单用激素治疗缓解率低,有时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且该疾病在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62.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1月~2008年3月,我们对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措施,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类型,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神经炎症对血管性痴呆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神经递质和肠道代谢产物调节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炎症;肠道菌群组成异常也会增加肠道屏障的通透性,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而破坏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发生神经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64.
老年痴呆病人照护者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绝望、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对照护者身心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主要综述移情在缓解老年痴呆病人照护者负面情绪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直立后血压变化对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POT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盐酸米多君治疗3个月,根据患儿直立实验过程中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组,直立后的血压较平卧时降低、不变以及增加≤6.5 mm Hg者纳入观察组(n=52),直立后的血压较较平卧时增加6.5 mm Hg者纳入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对患儿进行3~8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儿随访终点时无症状患儿的比率,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直立后血压变化与随访终点时无症状患儿的比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平卧位与站立位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的症状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随访终点时无症状患儿的比率(61.5%)明显低于对照组(81.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直立后血压变化与随访终点时无症状患儿的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7.225,P0.05)。结论直立后血压变化对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POTS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较高,可以将其作为POTS患儿个体化治疗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6.
反复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热性惊厥脑损伤已经引起关注,但热性惊厥对行为运动及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探讨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21日龄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热性惊厥组、发热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干预:45℃热水浴建立热性惊厥动物模型,定时浸浴2min设立发热对照组。通过斜板试验、悬吊试验、旷场活动试验及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转体时间、悬吊时间、旷场活动性、逃逸潜伏期及搜寻策略比较。结果:多次热性惊厥发作可使大鼠在斜板试验[热性惊厥组为(9.15&;#177;2.63)s,发热对照组为(5.32&;#177;2.11)s,正常对照组为(5.29&;#177;2.04)s,热性惊厥组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17,P&;lt;0.01)],悬吊试验[热性惊厥组为(33.4&;#177;18.1)s,发热对照组为(50.1&;#177;20.3)s,正常对照组为(59.0&;#177;20.7)s,热性惊厥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在显著性意义(F=8.23,P&;lt;0.01)],旷场活动试验[热性惊厥组为(5.07&;#177;2.04)分,发热对照组为(10.37&;#177;2.98)分,正常对照组为(13.22&;#177;2.26)分,热性惊厥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在显著性意义(F=7.42,P&;lt;0.01)]中行为运动能力下降。在Morris水迷宫试验中,热性惊厥组逃逸潜伏期延长,平台所在区域内的游泳时间百分比降低以及穿过平台面积的次数减少。结论:热性惊厥发作可损害大鼠的行为运动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PCA)在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β淀粉样蛋白(Aβ_(1-42))纤维聚体,将Aβ_(1-42)作用于PC12细胞,并于不同时间点(0、3、6、9、12、24 h)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确定造模条件,并用MTT法检测原儿茶酸对PC12细胞的毒性条件。采用预保护的给药方式,检测不同浓度的原儿茶酸对PC12细胞的干预作用。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标记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以探究原儿茶酸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到12、24 h时,Aβ_(1-42)白色团块聚集基本稳定,无明显差异,MTT检测细胞损伤率均达40%,由此确定12 h和24 h均可做为AD的造模条件。原儿茶酸在200~800μmol/L浓度作用24 h的条件下,细胞活力显著上升(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原儿茶酸可显著增加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论】原儿茶酸有助于改善Aβ_(1-42)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8.
采用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研究了聚乳酸(PLA)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共混体系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DSC可有效分辨PLA重结晶和熔融的重叠效应,在测试条件下,PLA的α'-α晶型转变与α晶体的熔融几乎同时进行。随着升温速率的加快和调制周期的延长,当增塑剂的质量分数为15%时,PLA-MPEG共混物分割在不可逆曲线的重结晶焓逐渐升高(最高约28 J/g),熔融焓逐渐降低(最低约为3.3 J/g);分割在可逆曲线的熔融峰逐渐由多重峰变为单峰,且焓变值逐渐升高(最高约66.1 J/g),相应的可逆曲线熔融分割比例达到了95.2%。通过提高升温速率和延长调制周期,可使大部分熔融分割在可逆曲线上,但过快的升温速率和过长的调制周期会导致PLA相转变时的周期数过少,DSC调制功能的分辨率下降,设置测试条件时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9.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作为妇科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证候学研究的主观性与经验性强,尚缺乏统一定论.从病机理论、医家医案经验、证候分布规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等方面,对近10年有关POF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文献作以整理,阐述卵巢早衰证候分类学的研究进展.探讨此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系统化中医证型提供依据,以达到更好指导中医辨证论治卵巢早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0.
摘要:目的:探讨近10年针刺手法量学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收集整理从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针刺手法量学以及针刺量效关系的文献,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研究进展和一般规律。结果:通过筛选,最终获得针刺手法量学的文献32篇,其中中文28篇、英文4篇。不同针刺手法量学参数在效应指标上确实存在差异,初步反应出强量学参数效应优于弱量学参数,但针刺手法量效作用规律仍不明确。结论:在今后研究中,规范针刺量学参数,针对某一具体病证开展量效作用研究,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寻求针刺手法量学的安全性边界,从而明确针刺量学参数的量效作用规律,指导临床,使针刺疗法更具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