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46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以面动脉为蒂的逆行下颌缘皮瓣全鼻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鼻再造术的新术式。方法 设计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皮瓣逆行移转行全鼻再造 6例。结果  6例全鼻再造手术均一次完成 ,皮瓣一期成活 ,鼻外形满意。结论 以面动脉为血管蒂的全鼻再造 ,具有供、受区邻近 ,切取移转方便 ,血管恒定 ,血供丰富 ,技术要求不高 ,皮瓣质软与面部肤色近似等优点 ,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超常规长宽比的狭长皮下筋膜蒂随意型皮瓣在轻度小耳畸形修复中耳甲腔创面的修复效果及其成活机制.方法 6例先天性轻度小耳畸形患者,均采用耳甲腔复合组织瓣上旋转移小耳畸形修复术,所形成的耳甲腔创面以设计不带知名血管的超长宽比耳前狭长皮下筋膜组织为蒂的侧颌颈部随意型皮瓣修复.皮瓣部最大面积4.0 cm×4.5 cm,最小3.0 cm×3.0 cm,蒂部宽1.0~1.5 cm,长3.5~4.5 cm.结果 6例狭长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修复后局部外形满意.结论 设计的超长宽比皮下筋膜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且其总体长宽比例远远超过传统随意型皮瓣长宽比例的限度,无需解剖血管,操作简易,修复后外形满意,因而是修复轻度小耳畸形耳甲腔创面的可取皮瓣.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狭长窄蒂皮瓣在老年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成活机制.方法 设计蒂部位于肿瘤切除后创面旁沿知名或穿支血管走向的狭长窄蒂皮瓣,用于老年人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2 cm×10 cm,最小3 cm×4 cm,蒂宽1.0~1.5 cm,蒂长2~8 cm.结果 共17例,14例Ⅰ期成活,外形良好,3例因早期包扎不当,延迟愈合.结论 老年人皮肤组织细胞代谢率低,移植后皮瓣组织本身的耐缺血缺氧能力强,设计狭长窄蒂皮瓣修复老年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较易成活,且窄蒂狭长,转移容易,皮瓣不臃肿,同时利于肿瘤的早期综合治疗,是老年肿瘤术后修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介绍一种打破常规任意皮瓣长宽比例限制的狭长窄蒂皮瓣在面额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成活机制.方法 设计不带知名血管,以耳前或耳后狭长皮肤筋膜或单纯筋膜为蒂的侧颌颈部皮瓣,修复面额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26例,其中颞额区皮肤基底细胞癌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6例,面部恶性黑色素瘤1例,基底细胞癌8例,鳞状细胞癌5例,皮肤黏液癌1例.26例皮瓣的蒂部有24例在耳前,2例在耳后;4例仅为筋膜蒂.皮瓣最大10.0 cm×8.0 cm,最小3.0 cm×2.5cm,蒂宽1.0~1.5 cm,蒂长2~6 cm.结果 26例狭长窄蒂皮瓣除5例皮瓣远端淤血,其后渐恢复,其余全部成活,修复后局部外形理想.结论 该狭长窄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其长宽比例超过常规任意皮瓣,无需解剖血管,切取容易,蒂部狭长使其旋转和覆盖范围大,供、受区邻近,是修复面额部皮肤癌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应用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防治复杂创面皮片移植术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彻底清创,待创面新鲜时,取中厚或全厚皮片,整张移植皮片,VSD敷料结合半透膜覆盖.皮片移植区周围皮肤乙醇脱碘后,植皮区安装VSD装置,40 kPa(300 mmHg)负压0.5h与16.6~17.3 kPa(125~130mmHg)负压3h,交替抽吸,若渗出液较多,适当增大负压,同时缩短间隔,主动吸引出皮片下及周围腔隙内积液,使皮片与受区紧密贴合,7d拆除VSD.结果 共治疗22例,1例患者肌腱裸露部位少许皮肤坏死渗出,清创后,应用VSD促进创面愈合;其余21例皮片存活良好,无皮片下积液或感染.随防6~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VSD与皮片移植术相结合,既能抽吸渗液,避免感染,促进皮片与基底愈合,缩短病程;又可避免皮片及周围皮肤因长时间肿胀的大压力而致的组织坏死,对于部分复杂创面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背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7.
我科近期收治被误诊的过敏性紫癜患者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8.
79.
窄蒂侧颌颈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为窄蒂侧颌颈部皮瓣的血供提供解剖学依据 ,并探讨其成活机制 ,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前者解剖剔除表皮以显示真皮下血管网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10例头颈部铸型标本上 ,观察面部和颈部血管分布。临床应用窄蒂侧颌颈部皮瓣修复各种面额部组织缺损 2 9例 ,皮瓣最大面积 11cm× 10cm ,最小面积 5cm× 6cm ,蒂宽 1cm~ 1 5cm ,蒂长 2cm~ 8cm。 结果 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的分支、枕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亦发出分支营养颈上部皮肤 ,各动脉逐级发出分支 ,在面颈部各层形成稠密吻合的血管网。蒂部血供主要来源于颞浅动脉的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 2 9例皮瓣 ,2 6例全部成活 ,2例静脉淤血、皮瓣远端坏死 ,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 结论 窄蒂侧颌颈皮瓣的成活主要依赖于蒂部稠密吻合血管网及高灌注压供血 ,创基创缘的营养及适当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对皮瓣的成活亦起重要作用。该皮瓣是一种超常规的任意型皮瓣。  相似文献   
80.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免疫系统活化和自身免疫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皮下组织及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病程较长时,可出现营养缺乏性溃疡,修复较为困难.同时合并关节腔脓肿及继发性骨髓炎较为罕见,且治疗更为困难.2010年10月,我科收治1例硬皮病伴右关节腔脓肿及肱骨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波动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