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对《临床误诊误治》被引文献进行规律分析,为今后该杂志选题、组稿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筛选出《临床误诊误治》2000~2009年发表的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的文献,并对其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在调查的文献中,被引用频次>5的文献共175篇,共被引用1159次,篇均6.62次。文献共分布在22个专栏,集中刊登在误诊误治与原因分析、药疗警笛、医与法等专栏。文献来源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且时间分布趋势呈波浪形,各年高被引文献数量不稳定。结论《临床误诊误治》需进一步彰显期刊特色,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作者的来稿,发挥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办刊质量。  相似文献   
72.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国内外精神疾病诊疗领域掀起基于互联网的心理治疗研究热潮。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中逐渐被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引进和应用这种干预技术,本文对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鞘内药物注射合并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t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旋提手法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之前,加臂丛神经鞘内药物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86%,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治愈率为25.71%,总有效率77.14%,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神经鞘内药物注射合并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4.
左西孟旦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含左西孟旦(Levo)的停搏液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L0、L0.03、L0.3、LG共4组,每组8只,在去极化停搏液STH-2中分别加入Levo0、0.03、0.3μmol/L以及Levo0.3μmol/L+格列苯脲10μmol/L。平衡灌注30min后分别用25℃的4种不同停搏液停搏,2h后重新灌注30min,观察对比各组停搏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功能指标、再灌注末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含量的不同。结果:各组心功能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期各组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L0.3组左心室舒张末压(LVDP)、心室内压力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1或P<0.05),HR的恢复率明显高于L0组(P<0.01),L0.03组、LG组与L0组比较心率(HR)、+dp/dtmax的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dtmax恢复率在T2时点高于L0组(P<0.05或P<0.01)。再灌注末CK和LDH漏出量L0.3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结论:Levo加入STH-2停搏液能够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满意度水平,分析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我院288名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利用“李克特量表”5点测量法进行抽样调查,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使用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职工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得分(x±s)为3.64±0.68,评价很高.医务人员对现行工作状况很满意,工作报酬和福利等方面满意度较低,且满意度与学历、职称、岗位及工龄没有直接的影响.结论应根据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及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我院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应用基因分型技术鉴定产生抗-M抗体的患者样本MN血型,协助解决MN血型相关的临床输血问题。方法 在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定型方法对14例产生抗-M抗体样本的MN血型进行基因分型,并与血清学结果比较; 选取M抗原阴性的血液与之进行交叉配血。结果 14例样本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结果相符,其中11例为NN型,2例为MN型,1例为MM型。选取M抗原阴性的供血者血液与该14例患者血液配血均相合,患者输血后无输血反应,24 h内血红蛋白上升。结论 MN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可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有利于临床输血相关疑难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77.
王全懂  李松  杨华 《临床荟萃》2015,30(12):137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表达水平与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关系,评价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或颈动脉斑块的入院患者126例,同时记录患者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 Hcy 及 hs-CRP 表达水平。结果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声学特点,126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7例、稳定斑块组44例及易损斑块组45例。3组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损斑块组血浆 Hcy、hs-CRP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2.32±8.60)μmol/L,(9.78±3.16)mg/L,(3.28±0.31)mmol/L]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4.26±4.22)μmol/L,(4.32±3.56)mg/L,(2.32±0.44)mmol/L]及内膜增厚组[(14.02±4.61)μmol/L,(4.22±2.37)mg/L,(2.28±0.60) mmol/L ],稳定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 Hcy、hs-CRP 及 LDL-C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Hcy、hs-CRP 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905、0.870,P <0.01),Hcy、hs-CRP 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越不稳定。结论血浆 Hcy、hs-CRP 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测定其表达水平可能对斑块易损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比较肝脏局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FEI)与转移瘤(HMs)的CT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肝脏FEI及30例肝脏HM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病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密度、三期强化特点及特征表现,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分析两者差异。 结果 共发现136个病灶,其中FEI 84个、HMs 52个,所有病灶边界均不清晰。肝脏FEI平扫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低密度占77.4%,直径5~59 mm,85.7%病灶分布于肝包膜下或门静脉周围肝实质,89.3%病灶形态为楔形和不规则形;三期增强扫描,呈均质渐进性强化,绝大部分病灶门静脉期显示最清晰,可见“门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肝脏HMs病灶绝大部分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约占90.4%,直径8~65 mm,67.3%病灶分布于肝脏包膜下,部分分布于深部肝实质,96.2%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82.7%病灶表现为不均质强化,边缘环形强化是其特征,其中61.5%病灶可以呈“牛眼征”,其余病灶呈均质强化。 结论 肝脏FEI可出现“渐进性强化”、“门静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等特征;肝脏HMs多有明确原发病灶病史,边缘环形强化,特别是“牛眼征”。这些特征对鉴别肝脏FEI与H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EB病毒及其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年Burkitt首先怀疑一种非洲儿童肿瘤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1964年,Epstein等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伯基特淋巴瘤活组织时,在一个细胞株内发现了一种类似病毒的粒子,并且从这个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出高滴度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抗体。随后的伯基特淋巴瘤体内EB病毒DNA测定和狨猴淋巴瘤试验证实了EB病毒是第一个与人类肿瘤发生有明确联系的病毒。  相似文献   
80.
本研究探讨SDFI/CXCR4系统在脐血AC133^+细胞趋化中的作用。用跨膜迁移实验(Trans well实验)确定SDF-1最佳趋化浓度,采用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AC133^+细胞表面CXCR4表达水平,并评价SDF-1最佳趋化浓度条件下细胞迁移率。结果发现,随着SDF-1浓度的增加,新鲜脐血AC133^+细胞迁移率升高,但SDF-1浓度达到150mg/ml时迁移率趋于平稳;当CXCR4阻断型抗体作用后,迁移率与未加SDF-1组无差异。重组人造血生长因子组合SCF、FL、TPO体外培养AC133^+细胞时,在培养的早期趋化因子SDF-1受体CXCR4的表达升高,同时迁移率也升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XCR4表达量渐渐降低,迁移率随之降低。结论:AC133^+细胞趋化率与CXCR4表达量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