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CD34蛋白的表达,以CD34阳性血管数作为微血管密度(MVD),以镜下200倍视野范围内任选不重复的5个视野,计数阳性血管数。[结果]所有胃癌组织中的平均MVD为54.90±2.61个/mm^2;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者(t=3.91,P〈0.001),MVD值与浸润深度(t=6.41,P〈0.001)、血管侵犯(t=7.96,P〈0.001)、淋巴结转移(t=8.45,P〈0.001)、远处肝转移(t=7.65,P〈0.001)和腹膜转移(t=-10.46,P〈0.001)显著相关:MVD值≥54.9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48±2.42个月,显著低于MVD值〈54.9个/mm^2患者的44.70±4.68个月(t=-2.83,P〈0.01),MVD值≥54.9个/mm^2患者的5年生存率6.2%(17/47)显著低于MVD值〈54.9个/mm^2患者的38.5%(6/71)(x^2=12.14,P〈0.001)。[结论]MVD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2.
小肠间质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多层螺旋CT和血管造影三维CT成像(3D—MSCTA)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果首诊以消化道出血和贫血者较多,共28例。小肠间质瘤位于十二指肠14例,空肠30例,回肠12例。肿瘤呈梭形细胞13例、上皮样细胞8例、多形性35例。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Vimentin呈弥漫性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9%、76.8%、96.4%;S-100、actin、desmin呈散在或灶性的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2.5%、14.3%、12.5%。多层螺旋CT检查小肠间质瘤检出率80.4%。56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小肠肿瘤,其中50例行肿瘤完整切除,6例行姑息性切除。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多层螺旋CT可提高小肠间质瘤检出率,其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和CD117等相关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为本病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3.
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是肿瘤死亡的两个基本途径 ,细胞凋亡是肿瘤细胞在基因调控下的生理性死亡过程 ,各种抗肿瘤药物均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化疗所产生的许多副作用和肿块缩小可能都是由于肿瘤细胞凋亡增多而致[1] 。为观察术前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 (又称介入化疗 )抑制和杀灭胃癌细胞作用与细胞凋亡之间关系 ,我们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标记法 (TUNEL法 )对 110例胃癌患者术前介入化疗和未化疗的术后病理切片进行肿瘤细胞凋亡的检测 ,同时对比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 ,以期阐明术前介入化疗抑制和杀灭胃癌细胞的机制。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p5 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 ,检测良性胸腺瘤 18例 ,恶性胸腺瘤 16例 ,胸腺癌 16例的 p5 3蛋白与PCNA的表达。 结果 p5 3蛋白和PCNA的Ⅲ~Ⅳ级指数在 3组胸腺上皮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 3 .3 % ( 6/18) ,62 .5 % ( 10 /16) ,81.3 % ( 13 /16)和 3 8.9% ( 7/18) ,68.8% ( 11/16) ,81.3 % ( 13 /16) ,(P <0 .0 5 ) ;其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可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及其侵袭力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