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费骏  赖震  魏威  石仕元  沈健  廖胜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961-964,I0001,I0002
目的:研究轴向加载对腰椎结核三维有限元模型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腰椎结核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愿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正常材质的L2-L5节段腰椎模型和5种不同的结核模型,在相同的轴向加载条件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轴向加载发现,正常腰椎的平均刚度为277N/mm,A、B、C、D、E五型结核腰椎的平均压缩刚度分别为233N/mm、239N/mm、275N/mm、253N/mm和217N/mm。腰椎结核模型平均刚度比正常模型最大减小近22%;在应力方面,结核破坏区域位于骨皮质时影响最大,出现大的应力集中情况;同时,结核破坏对于椎间盘的力学传导有很大影响。结论:腰椎结核破坏影响腰椎的稳定性,不同部位的结核破坏产生相应的应力集中,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前侧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00±14.60)岁。病变累及节段:L4~S115例,L3~S26例,L3~S15例,骨破坏均以L4-5,L5S1椎间隙为主;14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4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根据前路腹部切口不同,改良组26例采用改良倒"L"形前路切口,传统组19例采用传统前外侧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脊柱矫形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病例获得随访24~45个月,平均(32.00±10.21)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完全恢复,脊柱矫形Cobb角恢复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对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治疗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胃肠道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102例≥60岁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减压,经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并行后外侧融合.结果 102例均获随访,时间6~41个月,根据Macnab评价标准:优78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为95.1%.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近期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
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 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置换28例(30膝).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疼痛度、镇痛剂使用量、手术前后Hb减少量、输血量、引流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假体力线对位,术后6、12周、1年的活动度(ROM)及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年~1年6个月.切口长度8.5~14(11.3±0.8) cm,VAS评分1.2~4(2.76±0.76)分,术后2例患者肌注75 mg杜冷丁,5例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0.4 g,余患者均未给予镇痛剂,引流量25~300(96.8±55.9)ml、Hb减少10~55(25.5±10.5)g/L,距能直腿抬高时间1~8(3.8±1.57)d,术后住院6~14(8.6±2.0)d,术后6、12周、1年的平均ROM分别为107°±6.3°、117°±5.5°、121°±6°,1年HSS评分平均95分±1.7分;除有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外,其余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结论 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9月使用PFNA治疗136例转子周围骨折患者,骨折均为闭合型.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C形臂影像增强器,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锁定技术.结果 136例经10~18个月随访,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129例(94.9%)为优良.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更稳定,是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总结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PFNA治疗25例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结果 25例患者经5-10个月随访,平均(6.5±3.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0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4%.结论 PFNA具有设计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手术创伤小、固定稳定,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77.
痛风宁颗粒对鸡痛风模型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而致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与体内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有直接关系。黄嘌呤氧化酶(XOD)是尿酸生成的关键酶,是调控尿酸生成量的决定因素。我们前期研究证实痛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术后随访对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分别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0个月~2.5年(平均18个月)的随访,16例腰痛症状均减轻,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12例合并截瘫患者中,症状改善11例;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31.3°,矫正角度平均仅丢失2.9°,植骨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4.5个月,未出现植骨块脱出、吸收,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无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稳定脊柱及使神经减压、校正后凸畸形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生物活性玻璃配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83例。骨不连部位:肱骨中下段15例,尺桡骨中段11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上段7例,胫骨远端19例。新鲜骨折骨缺损15例,良性骨肿瘤骨缺损7例;术后定期进行患肢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经4~25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所有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物活性玻璃治疗骨不连、修复骨缺损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 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 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