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我们1999年6月至2006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背阔肌移位重建毁坏性上肢离断伤断肢再植术后屈肘屈指功能7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两种置钉方法的疗效。方法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分别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35例)及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5例)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70例均获得6~1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切口长度、失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在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半年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损伤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谢兆林  谭海涛  江建中 《广西医学》2007,29(12):1959-1959
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廊出口处受压所致的症候群称之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以颈肩痛、手部麻木、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2002~2006年我院手术治疗TOS 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谢兆林 《中国医刊》1989,24(8):35-36
坐骨神经痛多有难以忍受的灼痛、刺痛或放射性痛,走路跛行,严重者甚至卧床不起。我院自1975年4月开始探索硬膜外封闭治疗(以下简称“硬外封闭”)坐骨神经痛,并于1979年7月7日在甘肃省第一届麻醉经验交流会上,首次报告3例。至1988年7月,已收治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病例来自门诊或住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他们曾经其他疗法治疗一定时间,由于疗效不佳,乃来用硬外封闭。本组26例,均为原发性或不明原因的  相似文献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62例采用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B组70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3、个月6、个月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较。结果 132例患者获得随访。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第1天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6个月时VAS评分B组优于A组。治疗后第3天及3,6个月时2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恢复一定的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结合补肾活血中药辨证治疗对疼痛缓解更有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足趾移植再造小儿拇手指缺损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拇手指缺损患者行第2足趾或第2、3足趾移植术,其中拇指再造12例,示指再造4例,示、中指同时再造2例。结果18例移植足趾全部成活,经过1年2个月至7年的随访,移植足趾再造的拇手指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足趾移植再造小儿拇手指缺损安全可靠,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导航导杆引导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作用,分析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航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两组均进行椎间孔镜手术,其中导航组采用导航导杆引导穿刺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传统组采用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下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比较两组术中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穿刺时间及术后1d、3个月、6个月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转阴性。穿刺次数,导航组穿刺为1.10±0.31次,传统组为10.53±5.5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导航组为8.30±1.24次,传统组为60.00±15.1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时间,导航组为5.05±2.01min,传统组为34.80±6.3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导航组分别为2.6±0.8、1.8±0.4、1.4±0.3,传统组分别为2.8±1.1、2.1±0.2、1.6±0.5,两组病例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病例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导航导杆引可以精准引导椎间孔镜手术工作套管的建立,解决椎间孔镜技术的瓶颈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剌次数,避免副损伤及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术者及患者X线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和常规定位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4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70例,根据穿刺方法分为计算机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组(导航组)和常规定位穿刺组(常规组),每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导航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2例,常规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4例,根据严重程度行非手术或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行PETD可减少透视和穿刺的次数和时间,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及降低医患的辐射暴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9.
1病历简介患者,女,45岁。因泥土塌方被埋后神志不清6h于2004年10月18日入院。17日晚上7∶00左右,患者在挖房屋地基时,旁边泥土塌方,患者被泥土埋没至头顶,约10min后,患者被挖出地面已昏迷,大汗淋漓,无大小便失禁。到医院就诊后病人出现四肢抽搐现象,呕吐1次,无血性物质。查体T3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7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接受DHS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随访6~24个月,优21例,良38例,中10例,差3例,优良率为81.94%。结论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早期恢复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固定牢固,手术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