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是指角膜上皮反复糜烂剥脱,导致角膜表面出现上皮缺损的一种疾病。Ⅲ本病在临床上少见,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临床所见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1例,就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做简略阐述,以期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四逆加人参方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在休息、吸氧、祛除病因基础上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四逆加人参方治疗,两组不同方案同时治疗1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显效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0%、NT-proBNP好转率为88%,对照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48%、NTproBNP好转率为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四逆加人参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并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正常人血清和心肌淀粉样变患者血清干预培养心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探讨淀粉样变心肌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将分离的血清稀释10倍后干预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建立模型,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抑制程度,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两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CCK-8显示与正常control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细胞存活率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control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至约70%(P0.05)。基因芯片分析显示,患者血清实验组及正常血清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有869条,其中上调基因710条,下调基因159条。实验组中胶原形成相关基因Col1a1、Col3a1、Col5a2、Col6a1、Col6a2、Col6a3,促纤维形成相关基因Lama1、Itga4、Vwf、Mmp14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影响血管重建相关基因Angptl4、Asb4、Cited1表达下调(P0.05)。经RT-PCR验证,结果一致。结论:心肌淀粉样变患者血清干预影响培养心肌细胞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形成并影响血管重建。淀粉样变心肌病的病理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其中基质纤维化、血管重建受阻对淀粉样变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将现有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计划的最佳证据运用到护理实践,促进护士依据循证进行护理实践的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ACES)进行临床质量审查。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制订5条审查标准。首先进行基线审查,随后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循证实践方案,最后进行第2轮审查来评价证据运用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基于循证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计划后,完成出院核对表、患者在出院前接受宣教、出院宣教包含6个方面内容、在患者出院前为其安排好下次门诊随访4条审查标准分别由0、93.3%、6.7%、93.3%均提高至100%,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以加强患者的自我照护指导由0提高至76.2%。患者心力衰竭自我照护知识得分从19.7升至25.5。结论基于循证的质量审查项目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出院计划的护理实践,今后需要进行持续质量审查,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5.
餐饮服务食品操作专间属于对清洁要求较高的食品操作场所。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合肥市开展餐饮服务经营单位预防性审查和日常监管等资料的总结和分析,对餐饮服务食品操作专间设置预进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期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有关规范的修订有所助益。作者认为:在餐饮服务业进行预防性审查很有必要;在幼儿园食堂备餐间入口处设置预进间既无必要也不合理;在学校和职工食堂严格就餐场所门窗防蝇防尘设施的设置和使用管理,加强对就餐场所防护措施的日常监管更有意义。建议将餐馆食品处理区面积与就餐场所面积之比改为适当比例的强制执行指标。  相似文献   
36.
陈爱武  李卉  许菲  连丽红 《四川医学》2006,27(9):930-931
目的探讨改良式和传统式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临床疗效及实用性。方法将13例需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PDT组6例,改良式PDT组7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费用、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但改良式PDT较PDT手术材料费明显降低(P〈0.05)。结论改良式PDT在手术的简便易行性、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方面与PDT相当,但手术材料费明显减少,提高了性价比,更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PDR新生血管的出现是视网膜对其微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是血管生成调节因子间相互作用平衡被破坏的结果,是PDR的特征性改变。近年来抗新生血管新药bevacizumab开始应用于治疗PDR,疗效显著,成为抑制PDR新生血管、控制疾病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术后各时间段的视野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方法.收集经间接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存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ARMD患者13例(15只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均>0.1.患眼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内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6次,间隔6周至3个月,治疗后随访3~12个月,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6周,3月,6月,12月的平均视觉敏感度(mean visual sensitivity,MS),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缺损变异度(lose variance,Lv)的变化.结果 以0周注射为基准,第24周及48周MS值与注射前MS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91、3.69,P值均<0.05));第48周MD值与注射前MD值(7.97±3.97)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5,P<0.05);各组LV值与注射前L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有利于改善湿性ARMD患者黄斑区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视网膜平均敏感度以及平均缺损的改善上;重复4-6次注射后绝大多数湿性ARMD患者的视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中国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X-linked retinoschisis, XLR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  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经临床确诊的5个XLRS家系(包含12例患者)、10例散发病例、16名女性携带者和100名无眼疾的正常对照者。5个家系的先证者及10例散发病例(共15例患者)接受了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22例患者及16名携带者的外周静脉血3 ml用于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对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测序, 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  结果  RS1基因检测共发现11种致病性突变, 包括p.E72K、p.W92C、p.R102Q、p.W112X、p.S134P、p.R156G、p.P193S、p.R200H、p.R209C、p.R213W和p.R213Q, 其中p.W112X和p.S134P突变为新发突变。1例散发病例未确定RS1基因突变位点。在确定突变的所有患者中, 5个家系的先证者和9例散发患者主诉均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最佳矫正视力在0.04~0.8之间。眼底检查均存在特征性黄斑区劈裂, 其中有6例患者合并周边视网膜劈裂。携带RS1基因突变的患者中有10例接受视网膜电图检查, 结果显示9例患者的混合反应均呈特征性的负波形。携带同一致病性突变的不同患者病情轻重程度有所不同。  结论  XLRS患者在临床表型上存在较大差异, 未观察到基因型与表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应用超常量一截一退手术矫正大度数知觉性外斜视并对术后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2013—2014年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住院的68例斜视度数均大于60PD的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眼一截一退手术,外直肌后徙8。14mm,内直肌缩短7-10mm;术后观察眼位,眼球运动,睑裂大小,及角膜健康状况,术前排除角膜病变及BUT〈10s者。结果术后平均12个月随访,68例患者中53例正位(±10^△),15例欠矫(〉-10^△),无过矫(〉+10^△);10例患者术后外转不足在3—4mm之间,21例患者〈3mm,余37例患者外转正常;术后7例睑裂较健眼减小≤1mm,1例睑裂减小1~2mm之间;荧光染色检查角膜:术后7天:6例轻度角膜上皮点状缺损并荧光着染,40例BUT时间〈10s,予人工泪液点眼,术后一个月5例轻度角膜上皮点状缺损(其中新增者2例),14例BUT时间仍〈10s,调整用药;术后3个月随访,无角膜上皮缺损者,所有患者BUT〉10s。结论斜视眼超常量一截一退手术可以矫正大度数知觉性外斜视,正位率较高,术后不引起明显外转不足,睑裂大小变化不明显,是行之有效地手术方法,但术后可能引起短期的泪膜不稳定,需增加人工泪液滴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