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4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AMI行PCI治疗后发生ST的患者28例,围手术期均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片或噻氯匹定双重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因胃溃疡或出血未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ST 8例,在经球囊扩张(PTCA)并尿激酶溶栓术中发生室颤死亡1例,发生ST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22例均于PTCA或PCI治疗血管再通.2例经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好转.2例可能的ST在术后24h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经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多因素logist回归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C型病变、支架的长度及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病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的ST形成发生率很低,但是预后较差.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型类型和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可能是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2.
两种糊剂在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Vitapex糊剂在乳牙根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Vitapex 糊剂组和根管充填剂组,每组29例.用两种不同糊剂作乳牙根管充填物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充填后3 d的疼痛情况及半年后的疗效.结果:Vitapex糊剂治疗的根尖周炎迅速消除,几乎无疼痛情况.与根管充填糊剂组比较,...  相似文献   
143.
薛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78-3579
目的:观察等比重与重比重布比卡因用于剖官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拟行剖官产手术的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官产术,随机分为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和重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各30例,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麻醉显效时间、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平面出现时间明显快于A组,对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和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程度B组明显大于A组.结论:等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虽然出现平面时间稍晚,阻滞平面扩散略窄,但麻醉作用仍然可靠,对产妇及胎儿影响均小,更适合于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44.
145.
碘是人体内一种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碘缺乏病(IDD)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孕妇缺碘,会对胎儿、新生儿造成不可逆转的智力损害,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严重影响人口素质。而碘过量虽不引起智力障碍,但亦可造成胚胎毒性和碘性甲亢等。妊娠是妇女的一个特殊生理状态,随着雌激素变化和代谢增加,妊娠妇女对碘元素的需求量增加,容易发生相对碘营养不足,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中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12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依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6组(均n=10):对照组;MPTP组;空载病毒阴性对照(RAGE-NC)组;目的基因阴性对照(siRNA-RAGE)组;RAGE-NC+MPTP组;siRNA-RAGE+MPTP组。携带空载siRNA的慢病毒(RAGE-NC)与携带抑制RAGE表达的目的 siRNA-RAGE慢病毒经脑立体定位仪定向注射于小鼠两侧黑质,根据分组情况给予腹腔注射MPTP 30mg·kg~(-1)或等量生理盐水(每周2次×5周)。5周后予小鼠断头取脑,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黑质中TH数量变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RAGE、caspase-3、T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RAGENC+MPTP组比较,siRNA-RAGE+MPTP组RAGE蛋白表达减少(0.782 8±0.139 6 vs 1.039 0±0.146 4,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0.864 4±0.105 3 vs 1.240 0±0.080 7,P0.001),TH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1.114 0±0.201 1vs 0.771 1±0.211 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制RAGE表达可抑制凋亡反应,提高PD多巴胺能神经元模型中TH蛋白表达水平,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基因沉默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黑质死亡受体和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化学修饰的干扰RNA及立体定向技术等,在制作PD模型前黑质内注入FADD siRNA、FADD siRNA阳性对照物或FADDsiRNA阴性对照物.观察正常对照组、PD组、FADD siRNA组、FADD siRNA阳性对照组和FADDsiRNA阴性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和RT-PCR等方法,检测以上5组大鼠黑质FADD、Fas和caspase-8蛋白及mRNA的半定量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阿朴吗啡诱导下无旋转行为,其余4组旋转次数超过6 r/min(持续30 min)的大鼠(只)分别为12(12/14)、3(3/13) 、4(4/15) 、11 (11/1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56,P=0.000);与正常组比较,PD组各个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与PD组比较,FADD siRNA组FADD和caspase-8蛋白及mRNA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PD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及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其余4组Fas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在P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FADDsiRNA能够有效抑制此通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8.
脑肿瘤患者大脑的损伤及手术对大脑认知的影响是目前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静息态fMRI脑功能分析技术及小世界网络分析方法,研究9例脑额颞叶肿瘤患者的大脑肿瘤对大脑默认模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的影响,以及肿瘤切除对大脑功能网络特性的改变。首先基于ICA方法,研究肿瘤及手术切除对患者大脑默认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的影响;接着构建肿瘤患者术前术后和正常对照组的小世界网络,对网络的拓扑特性和网络参数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介数中心度,求出各组的脑功能网络核心节点,并比较分析患者和正常人、患者术前术后核心节点的变化;最后比较分析患者术前、术后默认模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中脑区的具体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默认模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神经活动活跃程度降低,证明肿瘤病灶对大脑内源性网络的两个模块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患者术后的小世界属性(σ=γ/λ)显著降低(术前:3.591±0.302,术后:3.263±0.174),簇系数显著降低(术前:0.482±0.007,术后:0.454±0.011),并且脑肿瘤使核心节点向肿瘤对侧偏移。默认网络中手术后肿瘤的切除使得右侧脑区(原肿瘤侧)活动变得强烈,右脑介数中心度值明显上升(术前:0.012 5±0.000 5,术后:0.018 4±0.001 0);左脑活动有所缓和,左侧介数中心度值显著下降(术前:0.018 0±0.001 1,术后:0.012 2±0.000 6)。术后部分被抑制的节点又重新激活。通过对病人的默认模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的研究,发现肿瘤对患者大脑功能网络有一定的破坏,术后会有所改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大脑高级神经皮层的重组性和代偿机制,脑肿瘤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P2X4嘌呤受体和NLRP3炎性小体对炎症反应时小胶质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和三磷酸腺苷(ATP)双信号干预建立小胶质细胞激活模型,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生长分化状态良好的小胶质细胞用于实验,按不同干预方法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ATP组、LPS组、LPS+ATP组、5-BDBD组、ATP+5-BDBD组、LPS+5-BDBD组和LPS+ATP+5-BDBD组。Real time PCR检测各组NLRP3、P2X4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β释放水平。结果 2 mmol·L~(-1)ATP能够上调小胶质细胞P2X4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低浓度(1μg·m L~(-1))LPS初始刺激后,ATP分子能够诱导小胶质细胞中NLRP3 mRNA水平升高(P0.001)、caspase-1蛋白水平表达上调(P0.001)、促进IL-1β释放(P0.01),而P2X4的特异性受体阻断剂5-BDBD抑制上清液中IL-1β水平的上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胶质细胞中IL-1β的释放有赖于P2X4/NLRP3炎性小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0.
正颤证又称"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轻者表现为头部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小脑性震颤、老年性震颤等疾病。颤证呈慢性疾病过程,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严重影响患者情志及社交,从而使疾病愈发加重,故在治疗上应积极应对。薛莉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近30年,擅于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现将其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