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 :采用现实虚拟互动技术及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合理定位及重建术后移植物固定膝关节力学响应。方法:取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5具,用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重建膝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以实验获得的外部结构运动指标操纵此模型,真实再现人体膝关节屈伸运动。分析模型内部股骨与胫骨关节面在此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分别在后交叉韧带前外侧束(ALB)和后内侧束(PMB)股骨端附丽区选取前、后、中、近、远10个测试点,选取胫骨端止点中点,利用软件Geomagic计算连接两关节面各两点间的长度变化。将模型导入软件Ansys,采用四面体单元建立起股骨-胫骨复合体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行走中单腿着地情况对模型施加自身体重冲击载荷,分析关节面的受力情况。结果:计算机还原出各运动角度下膝关节骨性结构的空间形态,软件Geomagic的几何计算功能能准确测量股骨各点与胫骨止点间在关节内的长度变化,ALB和PMB相同测试点在不同角度所得关节面两点间长度变化平均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同一角度不同测试点所得数据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各点中以A2变化最小(1.35±0.19)mm,A1变化最大(5.41±1.22)mm,A2和A3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3>0.05);PMB各点中以B3点变化最小(1.95±0.04)mm,B1变化最大(5.23±2.21)mm,只有A2、A3和B3点变化范围在2 mm以内。结论 :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建立可供分析测量的膝关节模型,能准确的对交叉韧带的长度进行测量。在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中,前外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区上缘的中点(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后内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区上缘(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建立股骨骨隧道。模型为进一步评价重建等长点偏差对术后移植物固定力学环境影响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观察多模式功能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分为常规肌力训练组(ST组)和多模式功能训练组(MFT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肌力训练,MF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第一阶段治疗后及第二阶段治疗后分别采用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萨金特垂直跳测试(SVJT)、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以及腓骨肌反应时测定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本研究63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8~17周。第一阶段治疗后发现MFT组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萨金特垂直跳测试、TUGT测试及腓骨肌反应时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ST组仅有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和萨金特垂直跳测试结果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MFT组上述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ST组水平(P<0.05)。第二阶段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萨金特垂直跳测试、TUGT测试以及腓骨肌反应时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及第一阶段治疗后显著改善(P<0.05),并且MFT组上述指标数据亦显著优于ST组水平(P<0.05)。 结论 多模式康复训练能显著促进FAI患者踝关节功能全面恢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