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多角度投照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导针置入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将一个正常成人股骨近段标本划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4个区域,分别对4个区域的导针进行多角度投照.结果 正位旋转与侧位展收与尖面距有线形关系,并且发现已经穿出股骨头面的导针在正侧位投照仍均在股骨头中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导针尖区域可选择不同的投照角度来确定导针是否穿出股骨头.结论 导针如果在正侧位上均在股骨头里面,仍不能排除导针已穿出股骨头,需加照相应角度确定.  相似文献   
102.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临床并不少见的黄斑部疾患。主要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无明显屈光不正,无眼球外伤、眼内炎症等病变,单眼多见[1]。我院自1992至1996年对拍例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例随机抽23例采用异体巩膜兜带术治疗,并与非兜带术组(对照组)对比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柄-骨固定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 选用股骨标本和股骨柄假体,分别行薄层CT扫描,保存断层扫描图像.将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人Mimics软件,进行灰度阈值调整、区域分割后,重建两者的三维模型,并模拟髋关节置换术进行装配.股骨体内腔与股骨柄之间定义为面-面接触关系,在Free form软件中对各模型铺面处理后以IGES格式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采用十结点solid 185单元进行网格划分,选择人体45%步态相模拟人体攀爬楼梯工况,分析相应的y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以及界面接触压力、磨擦应力和相对滑动位移.结果 所构建的面-面接触连接、界面划移的非骨水泥型髋假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假体-骨界面的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还原性良好,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结论 构建的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骨固定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骨固定界面骨改建、骨整合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04.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测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去除标本的软组织,正中劈开股骨髁。测量股骨隧道长度;测量隧道内口至股骨后髁皮质边缘的距离与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记录隧道内口分位点位于髁间窝的钟点位置;测量隧道外口与股骨外髁的相对位置。结果:股骨隧道长度平均(36.35±3.14)mm(30.65~42.35 mm);隧道内口至股骨后髁皮质边缘的距离(17.84±3.35)mm(14.02~23.49 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14.05±2.32)mm(9.17~20.08 mm)。根据表盘法,隧道内口位于左膝02∶30±00∶10(01∶50~02∶50),右膝09∶30±0∶15(08∶30~10∶40);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1.61~6.30 mm),后方(4.25±2.16)mm(1.73~8.52 mm)。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采用30例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后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 结论 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测量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腓骨侧止点的解剖学数据,以期为临床上ATFL和CFL一期联合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7例成人尸体踝部标本,保留踝关节上方至少20cm以及完整足部。对ATFL和CFL进行精细解剖观察,测量ATFL和CFL的形态参数、ATFL和CFL的腓骨解剖中心点在坐标轴的位置以及ATFL、CFL和腓骨尖之间的距离。结果27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中,15例ATFL分两束,12例ATFL为单束,ATFL长度为(20.31±3.12)mm;CFL均为单束,CFL长度为(32.83±8.19)mm。AT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在在坐标轴的位置为近端(3.99±1.49)mm,变异系数(CV)为37.34%;前方(8.22±3.52)mm,CV为42.82%。C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在在坐标轴的位置为近端(2.87±1.21)mm,CV为42.16%;前方(2.08±1.34)mm,CV为64.42%。AT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至腓骨尖端距离为(14.22±2.87)mm,C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4.81±0.82)mm,CFL腓骨附着区与ATFL起点间距离为(5.57±1.80)mm。结论ATFL、CFL的腓骨侧附着区解剖中心点CV较大,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本研究数据为临床一期联合重建ATFL、CFL时钻取骨隧道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变化规律,对比CRP、ESR及IL-6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接受初次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1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3、5、7天对患者的CD64指数、CRP、ESR及IL-6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测量数据结果提示所有患者的CD64指数、CRP、ESR及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CD64指数术后3天达到高峰,其后开始明显下降,至术后第5天下降到正常范围,术后1、2、3天的CD64指数测定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0,t2 =4.53,t3=9.64,P<0.05),术后5、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1.77,t7 =0.49,P>0.05).CRP及ESR在术后3天达到高峰,但在术后7天均未下降到正常.而IL-6在术后第1天达到最高峰,在术后第5天下降至正常.结论 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先迅速升高3天内可达高峰,然后快速下降,5天内基本恢复正常.这种变化可以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基于骨盆的解部剖结构,提出一种经髋臼长螺钉的固定方法,并测算钉道进钉区位置和进钉的方向角度.方法 使用20例成年男性半骨盆的CT数据,使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半骨盆骨骼进行重建和分区,每半骨盆分成髂后区、髂前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并对每一分区进行平行截骨获得每层断层轮廓数据;通过断层轮廓控制有效钉道的范围,并使用计算辅助程序对有效钉道的进钉点在髋臼上的位置进行测算,再对经过每个有效进钉点的所有有效钉道进行再次优化选择,最后获得相对应的最佳钉道的方向,最后将进钉区域和角度以拓扑地形图的格式显示.结果 计算结果显示半骨盆的解剖结构允许经髋臼螺钉进行加长应用,经髋臼长螺钉进钉区的范围大小依次是髂后区、髂前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其中髂后和髂前区进钉区有部分重叠,坐骨区进钉长度无法到达坐骨支远1/3部.结论 在解剖上,改变经髋臼螺钉的植入方向,可以在骨盆的各个分区内获得加长螺钉的固定.  相似文献   
109.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经验及探讨近期疗效。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采用MIS-THA50例(微创组),同期采用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0例(传统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输血情况,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假体位置及术后功能康复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5 cm、10.5 d,明显短于传统组的15.2cm、11.8 d(P<0.05);微创组术后早期疼痛明显轻于传统组,手术显性失血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假体位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有2例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1例皮下血肿;传统组有1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脱位。微创组在术后6周和3个月需要助行器者所占比率明显减少(P<0.05);改良的Harris评分在微创组于术后6周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但在术后第3个月以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57~92岁,平均67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时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老年患者TKA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短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