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OX40表达及其对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OX40在MG免疫学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2例MG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OX40+CD4+T细胞、FoxP3+CD4+CD25+Treg表达水平,比较OX40表达在MG患者不同临床疾病状态、Osserman分型、临床绝对评分、胸腺病理类型等情况下的差异,并分析OX40对FoxP3+CD4+CD25+Treg细胞的影响.结果 (1) MG患者外周血OX40+CD4+T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MG患者OX40+CD4+T细胞百分比在发作或加重期高于缓解期(P<0.05);在临床绝对评分呈中、重度患者OX40+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轻度患者(均P<0.05);Osserman Ⅱ、Ⅳ型患者OX40+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Ⅰ型患者(均P<0.05);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OX40+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胸腺正常患者(P<0.05,P<0.01).(3)MG患者外周血OX40+CD4+T细胞百分比与FoxP3+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843,P=0.01).结论 协同刺激分子OX40参与MG发病,可能通过抑制FoxP3+CD4+CD25+Treg细胞生成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协同刺激分子B7-H1蛋白在多发性肌炎(PM)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 28)患者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PM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3例PM患者(PM组),26例LGMD 2B型患者(LGMD 2B组)及21例肌活检正常者(对照组).对所有成员行肌肉活检,冰冻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中B7-H1蛋白的表达.结果 (1)PM组与LGMD 2B型组肌肉活检普通病理染色结果相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吞噬、再生现象,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2)PM组B7-H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主要集中在有炎细胞浸润的变性、坏死肌纤维上;其肌组织中B7-H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LGMD2B型组和对照组成员肌组织中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69.77%、26.92%、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PM患者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了P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可成为PM与继发性炎细胞浸润性肌病相鉴别的免疫病理标志.  相似文献   
43.
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收集SLE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ANCA和AECA,并分型.50例SLE组ANCA阳性率为52%(26/50),其中核周型ANCA(P-ANCA)21例,阳性率42%,胞浆型ANCA(C-ANCA)5例,阳性率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ECA阳性率为62%(31/50),其中IgG-ANCA阳性19例,阳性率为38%,IgM-AECA阳性21例,阳性率4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中伴有浆膜炎和肾脏受累的,ANC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伴有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及肾脏损害的AEC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而在皮肤损害、低补体、抗核抗体阳性等方面ANCA及AECA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NCA及AECA都参与了SLE的发病,对SLE患者血清ANCA及AECA检测,有助于了解SLE血管及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3]。我们测定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汉族30例,维族20例)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以探讨它们在不同民族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维族与汉族银屑病人血清中IL - 2及IFN -r的水平均高于正常人 ,汉族患者的IL - 6与正常人相同 ,维族患者的IL - 6则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46.
为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白塞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收集白塞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ANCA和AECA,并分型.结果32例白塞病患者ANCA阳性率为12.5%,均为核周型ANCA(P-ANC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ECA阳性率为81.3%,其中IgG-ANCA阳性率为71.9%,IgM-AECA阳性率53.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在发生结节性红斑或结节性血管炎及血沉增快方面AEC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而在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和贫血等临床表现方面ANCA及AE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白塞病患者血清AECA测定对白塞病患者血管损害及病情活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7.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e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ntineutrophil cells auto—antibodies,AECA)可能参与血管炎的发病。系统性硬化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为探讨ANCA及AECA与系统性硬化病之间的关系,对32例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8.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3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注入病灶NBCA栓塞治疗脑AVMs,共369例。男159例,女210例,年龄4~75岁,平均32. 4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46例,癫痫发作48例,意识障碍(昏迷) 36例,肢体麻木16例,肢体无力(偏瘫)23例。AVM的直径1. 5~8cm,其中病变大于6cm者141例, 3 ~6cm者194例,小于3cm者34例。单支供血动脉58例, 2支108例, 3支以上203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s27例。【结果】完全栓塞病变74例, 90%以上104例, 70% ~90% 129例, 50% ~70% 51例,栓塞<50%者11例。【结论】NBCA应作为栓塞治疗脑AVMs的首选材料。根据脑AVM的部位、大小以及供血动脉数,酌情选择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栓塞加手术切除、γ-刀或栓塞加γ-刀治疗。  相似文献   
49.
50.
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工资结构和物价指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近几年,省、市以及地方财政给卫生防疫部门下达的经费并没有增加多少,由于调资和各项开支标准的提高,人员经费的支出,以1980年为基数却翻了一番,占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