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双上肢康复训练时颈部与健侧上肢输液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常规运动方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双上肢康复训练,并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4周利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4周FMA、Barthel指数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FMA、Barthel指数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输液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上肢功能训练和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指导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干预方式。方法通过电话访谈及门诊随访,对87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及国际脊髓损伤生活质量基础数据集,进行生存质量评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收入水平、病程、损伤平面、损伤性质、自理能力、二便控制、并发症、慢性疼痛等8项因素对生存质量的各项得分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对整体生活满意度、身体健康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满意度得分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为:生活自理能力、二便控制、有无并发症及慢性疼痛(P0.05);其中慢性疼痛的严重程度越重,整体生活满意度、身体健康满意度、心理健康满意度越低(P0.05)。结论生活自理能力、二便控制、并发症、慢性疼痛是影响SCI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恢复期脑出血(IC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恢复期ICH患者126例,入院时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将其分为伴DVT组(21例)和不伴DVT组(105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DVT的影响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计量指标利用ROC曲线进行效能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年龄、ICH治疗方式、留置尿管、异物置入、下肢肌张力、D-二聚体(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肌张力升高[OR(95% CI)=7.564(1.313~43.571),P=0.024]、D-D[OR(95% CI)=1.805(1.151~2.828),P=0.010]与恢复期ICH患者DVT的发生有关;ROC曲线分析表明,恢复期ICH发生DVT时,D-D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P<0.05),相对应的95% CI为0.684~0.839。D-D的最佳截断值为0.68时,对恢复期ICH发生DVT的诊断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48.08%。结论 下肢肌张力升高是恢复期ICH患者发生DVT的保护性因素;D-D则是恢复期ICH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BF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差异(ALD)、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 结果BF踝背屈10°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59.12±2.71)%]、患足平均负重[(40.88±2.71)%]、ALD[(18.24±5.41)%]及COGX[(3.58±0.76)cm]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FP时,上述所有指标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踝背屈10°时各指标比较,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UDEP比较,BF踝背屈10°时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DFP时,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UDFP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种足位下所有指标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FP时(r=0.753、P=0.00)、BF踝背屈10°时(r=0.798、P=0.00)、NPFP时(r=0.814、P=0.00)ALD与COGX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对照组UDFP时(r=0.764、P=0.00)、BF踝背屈10°时(r=0.824、P=0.00)、DFP时(r=0.838、P=0.00)ALD与COGX之间亦呈高度正相关性。 结论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较大,患者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越高,其姿势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远期疗效。 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社区康复组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对照组只进行随访。于入组时、第5个月末和17个月末应用巴氏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M)中关于肩、臂运动及手运动的评定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NIM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5个月和17个月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第5个月末至第17个月末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恢复有远期作用;社区康复治疗介入时间越早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ADL恢复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人步行后足底压力中心轨迹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50例,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5例。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步态测试,分别测试2组受试者步行前、步行10 min后及步行15 min后步态相关参数变化,步态检测指标包括各时间段足底压力中心总轨迹长(COP...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改良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坐-站转移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改良坐-站转移训练(即在患足置后情况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法下肢部分(FMA-L)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使用AL-080型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差异(ALD)及人体重心在冠状面上摆动幅度(COGX)进行评测,并观察其差异性。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FMA-L评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ALD及COGX均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47.5±5.3)分]、FMA-L评分[(22.4±7.3)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3.01±0.61)s]、ALD[(17.24±5.35)]及COGX[(2.87±0.52)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改良坐-站转移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