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82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40)。两组均行损伤控制手术(DCS),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对照组予以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和炎症指标[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观察术后1个月内多脏器功能不全、血栓事件及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LT、Fbg水平显著较高,PT、a PTT明显较短,D-D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实验组IL-1、IL-6、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血栓事件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显著效果,可降低术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采集、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手段日益完善,数据挖掘学科应运而生。文章阐述数据挖掘的概念;通过给出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分析数据挖掘与生物医学领域中统计学的关系,并就国内生物医学数据挖掘的应用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抗凝血酶原-Ⅲ(AT-Ⅲ)、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序贯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4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15例及死亡组3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NT-proBNP及SOFA评分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148例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急性虚证64例(43.24%)、毒热证35例(23.65%)、血瘀证31例(20.95%)、腑气不通证18例(12.16%)。死亡组患者中急性虚证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急性虚证、AT-Ⅲ降低、NT-proBNP升高、SOFA评分、男性均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AT-Ⅲ、NTproBNP、SOFA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6、0.715、0.724。当三者联合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提...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四证四法”对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8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四证四法”治疗。比较两组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IMD)发生率、心肌损伤和炎症指标变化和关系。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IMD发生率为4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57%(P <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肌钙蛋白Ⅰ(c TnⅠ)和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指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患者的IL-6水平与NT-proBNP、PCT、IL-10水平均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 <0.05)。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和PCT则呈正相关(P <0.01)。结论“四证四法”可以减低脓毒症患者SIMD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肌损伤和调节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