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白皮书英译本评价意义分析过程评价系统主要通过“评价词汇”来反映言语者的意识形态,因此,本文以词汇层为切入点,采用人工方法手动标注态度资源,运用Antconc中的Concordance功能统计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极差系统的资源分布,结合相关例子挖掘言语者在构建中医形象中的话语策略及话语背后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清热疗疮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泼尼松及CTX治疗才,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热疗疮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4%,对照组为73.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gA、IgG及IgM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3及C4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副反应情况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清热疗疮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3.
皮肤瘙痒是最常见的症状,长期透析的患者发生率可达到60%[1,2],其主要特点是顽固性、阵发性瘙痒发作,且仅有皮肤瘙痒无原发皮疹,瘙痒最常发生于躯干与四肢,发作时患者坐立不安、心烦意乱,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本研究拟选取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皮肤瘙痒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4.
65.
重庆市2007年度围产儿死亡医院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高东  肖年  周晓军  罗茜  沈奕  王正琳 《重庆医学》2008,37(15):1718-1719
目的 探讨重庆市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干预措施. 方法按照<重庆市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监测单位围产儿死亡相关资料.结果 2007年度重庆市围产儿死亡率11.38‰,乡村高于城镇,出生缺陷、早产或低体重、出生窒息是围产儿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 积极开展和做好出生缺陷的一、二级预防工作,减少致残、致死性出生缺陷的孕育;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监护能力与保健意识,使孕妇能自觉定期进行孕期保健;加强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和新生儿科的服务能力等,是降低围产儿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用单剂量、随机、开放、两周期、两序列、双交叉试验设计。空腹和餐后试验各纳入26例健康受试者,每周期空腹或餐后单次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10 mg。用HPLC-MS/MS法测定艾司西酞普兰血药浓度,用WinNonlin 8.0计算艾司西酞普兰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空腹试验中艾司西酞普兰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13.80±2.71)和(14.10±3.16)ng·mL^(-1);AUC_(0-t)分别为(450.52±178.35)和(428.26±153.18)ng·mL^(-1)·h;AUC_(0-∞)分别为(491.35±219.49)和(459.47±182.20)ng·mL^(-1)·h。餐后试验中艾司西酞普兰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15.10±2.68)和(14.00±2.59)ng·mL^(-1);AUC_(0-t)分别为(489.40±155.25)和(458.61±107.06)ng·mL^(-1)·h;AUC_(0-∞)分别为(527.82±205.84)和(486.83±131.00)ng·mL^(-1)·h。空腹和餐后试验(受试制剂/参比制剂)的C_(max)、AUC_(0-t)和AUC_(0-∞)的几何均值比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内。空腹和餐后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69%(15例/26例)和38.46%(10例/26例),且试验过程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及非预期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空腹和餐后给药条件下,2种艾司西酞普兰片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7.
目的:了解重庆市脂肪酸氧化代谢病(FAO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采集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招募的35 374名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干血斑中酰基肉碱谱,初筛阳性的患儿于2周内召回,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血生化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并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35?374名新生儿初筛阳性267例,初筛阳性率为0.75%,基因确诊5例(FAOD发病率为1/7075),其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3例(发病率为1/11 791),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和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各1例(发病率均为1/35?374)。3例PCD患儿SLC22A5基因突变以c.1400C>G和c.338G>A常见,c.621G>T为新突变,其中2例患儿予口服补充左卡尼汀,随访期间无临床表现;1例患儿拒绝治疗,于6月龄急性发作,补充左卡尼汀后症状好转,现生长发育正常。1例SCADD患儿检出ACADS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17G>C和c.1054G>A),无临床表现。1例VLCADD患儿检出ACADV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349G>A和c.1843C>T),新生儿期急性发作,治疗好转后予富含中链脂肪酸的奶粉喂养至今,随访期间发育正常。结论:重庆市FAOD发病率较高,其中PCD比例最高,VLCADD患儿临床表型严重。通过新生儿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检测骨髓血浆中EPO和EPOR水平;RT-RCR法检测EPO和EPOR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EPO和EP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LL及AML组骨髓血浆中EPO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及AML组骨髓血浆中EPOR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及AML组骨髓中EPO及EPOR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ALL、AML高危组EPO及EPOR mRNA水平较中危、低危及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在ALL及AML组骨髓中EPO、EPOR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LL及AML组EPO、EPOR mRNA水平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无相关性(P0.05)。结论:ALL及AML患者存在有EPO、EPOR高表达。EPO、EPOR表达水平与ALL及AML的危险度有关,在高危患者表达水平更高。EPO、EPOR水平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研究对象的感染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PCT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对感染组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再次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血清PCT检测,比较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CT水平。根据血清PCT水平分级将未感染组患者分为PCT正常组和PCT异常组,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内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13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8.82%。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为(1.96±0.39)ng/mL,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0.39±0.1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10,P0.05),抗感染治疗结束后的血清PCT水平为(0.66±0.13)ng/mL,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4,P0.05)。PCT正常组患者随访3个月内的感染发生率为1.90%,低于PCT异常组患者的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73,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具有预测作用,有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0.
蔡凝芳  罗茜  程泽能 《中国药房》2014,(18):1671-1673
目的:研究苯磷硫胺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单次及连续多次口服给药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开放试验设计,单次及连续多次给予苯磷硫胺片300 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U)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中硫胺素及二磷酸硫胺素(TDP)的浓度。使用WinNonlin 6.1软件对单次及多次给予苯磷硫胺片后血浆中硫胺素的浓度进行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梯形面积法计算红细胞中TDP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结果:单次及多次给药后血浆中硫胺素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z(1.6±0.4)、(2.1±0.4)h,AUC0-24 h(1 819.9±336.3)、(3 034.8±806.9)μg·h/L,AUC0-∞(1 835.3±331.7)、(3 085.8±774.0)μg·h/L,cmax(520.5±130.2)、(679.4±136.6)μg/L,CL/F(177.1±30.5)、(116.7±33.6)L/h,Vd/F(401.3±129.2)、(334.2±81.3)L,MRT(4.3±0.9)、(5.3±0.4)h。单次及多次给药后红细胞中TDP的AUC0-24 h分别为(3 432.9±815.5)、(5 013.4±965.7)μg·h/L。结论:连续多次给药后,血浆硫胺素的浓度有所累加,消除减慢;红细胞中TDP存在蓄积现象,达到稳态浓度后,24 h内波动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