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在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已获得广泛认可,尤其在目前疫苗免疫治疗还存在着不能有效抑制微小残留肿瘤生长等多种因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前提下,ACI在恶性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2.
IL 2 1的生物学功能比较广泛 ,能促进骨髓中的NK细胞增殖与分化并表达CD16分子 ,与抗CD4 0单克隆抗体(McAb)协同可刺激B细胞增殖 ,与抗CD3McAb协同可刺激T细胞增殖。我们利用先前构建的含小鼠IL 2 1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 mIL 2 1,直接在小鼠皮下Sp2 0肿瘤模型的瘤体局部注射治疗 ,探讨IL 2 1能否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从而寻找新的用于肿瘤治疗的生物应答调节剂。取 6~ 8周龄BALB c雌鼠 ,以对数生长期Sp2 0细胞 5× 10 5背部皮下注射形成肿瘤模型。挑选肿块直径 0 .5cm左右小鼠 ,随机分pcDNA3.1 mIL 2 1质粒…  相似文献   
63.
重组体pCD—HCV1诱发小鼠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重组体诱发小鼠免疫反应。方法将编码Ⅱ型HCV结构蛋白的基因片段C、E1和大部分E2插入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SRα1中,构建成重组体pCDHCV1。经肌内注射将此重组体免疫Balb/c小鼠。结果pCDHCV1(100μg/只,n=12)3~4次接种小鼠后,血清抗体水平达0.71~0.77(A值,下同),空载体pCDSRα1免疫鼠(n=8),血清抗体阴性;对其中8只免疫鼠持续检测18周,未见抗体水平有下降趋势(0.68~0.75)。重组体pCDHCV1免疫鼠(n=12)的脾细胞对HCV合成肽CP9、基因重组抗原C、E1刺激后,均出现增殖反应(cpm),SI分别为4.14±0.9,3.98±1.6,4.02±1.2,与pCDSRα1免疫鼠(n=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构建的HCVDNA重组体可诱发Balb/c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丙型肝炎(HC)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机制及机体对其免疫保护作用,收集24例HC病人(急性3例,慢性21例),用3H-TdR掺入法研究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不同HCV抗原增殖反应,并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了PBMC中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在HCV抗原刺激后的变化.结果:HC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和基因重组抗原C,E1,E2,NS3刺激后出现不同程度增殖反应,刺激指数(SI)分别为1.69±0.51,1.61±0.54,1.68±0.58,1.49士0.44,1.44±0.44和1.33±0.33.3例急性HC中2例病人的PBMC对HCV抗原呈有效增殖反应(SI≥2.1),且血清HCVRNA阴转伴ALT正常.细胞表型分析显示:增殖的细胞表型是CD4+淋巴细胞,而CD8+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较弱.结论:HC病人PBMC确实存在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CD4+淋巴细胞比CD8+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要强,急性HC病人PBMC对HCV抗原有效的增殖反应预示可能有良好的临床愈合.  相似文献   
65.
基于SP细胞分选法初步鉴定卵巢癌干细胞表面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基于侧群(SP)细胞分选方法,初步鉴定卵巢癌干细胞(CSC) 表面标志,为临床靶向治疗卵巢癌提供靶分子.方法: 检测、分离卵巢癌细胞株A2780中的SP细胞,并对SP与Non-SP细胞作细胞生物学鉴定,包括克隆形成能力、致瘤能力、耐药性、定量ATP结合框蛋白家族G2蛋白 (ABCG2)检测等;进一步用免疫磁选方法筛出ABCG2+及ABCG2-细胞,同样作上述细胞生物学鉴定,探讨ABCG2分子能否作为卵巢CSC的表面标志.结果: 卵巢癌A2780细胞株中的SP细胞在体外强克隆形成能力、裸鼠体内的高致瘤性、对化疗药物长春新碱较强耐受性及高表达ABCG2分子等生物学特性基本符合CSC的特征.ABCG2+细胞的克隆增殖能力略强于ABCG2-细胞;ABCG2+细胞的耐药性与SP细胞的耐药性一致.结论: A2780细胞株中的SP细胞基本符合CSC的生物学特征,其高表达的ABCG2分子参与维持SP细胞表型,特别是多药耐药性.ABCG2分子可作为靶向治疗CSC的靶分子,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IL-21转染的脐血造血干细胞(CD34~+UBSC·IL-21)对荷卵巢癌裸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脐血分离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用于重组体pIRES2-IL-21-EGFP转染.以肿瘤大小、荷瘤鼠生存期判断CD34~+UBSC-IL-21对荷瘤裸鼠的治疗效应.以RT-PCR、免疫荧光、ELISA、Western blot、脾细胞增殖试验及免疫组化法分别鉴定CD34~+UBSC和肿瘤组织中IL-21的表达及活性.裸鼠脾细胞中NK细胞含量及脾细胞的杀伤效应、血清中IFN-γ和TNF-α水平分别用FCM与ELISA检测.结果 pIRES2-IL-21-EGFP成功转染CD34~+UBSC.CD34~+UBSC-IL-21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治疗鼠肿瘤局部能表达IL-21、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NK细胞含量及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强,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转染IL-21的CD34~+UBSC有良好的抗裸鼠卵巢癌作用,该结果为临床使用UBSC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卵巢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几乎100%患者发生复发,迄今,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近来研究表明MM癌干细胞(CSC)的存在是导致其耐药和复发的根源,研究发现MM CSC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及较强的侵袭性、耐药性及致瘤性等特性。针对CSC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的关注点。目前MM CSC的靶向策略主要有靶向信号通路、耐药分子、CD分子、HLA-I分子、IL-6分子、核转录因子-κB以及端粒酶等,本文就MM CS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靶向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8.
病毒性肝炎CTL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肝炎CTL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窦骏综述刘克洲审校作者单位:310003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对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以往大多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抗原限制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特异性地识别,并通过细胞毒活性将病...  相似文献   
69.
70.
GM-CSF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 CSF)主要由 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 ,可以促进 DC等 APC分化、成熟和活化及上调 CD86的表达以激发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1] ;在体外具有促进髓样祖细胞增殖 ,增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和 ADCC效应等活性 ;促进 Th、Tc、NK在肿瘤部位浸润 ,从而杀伤肿瘤 [2 ]。本文就其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GM- CSF作为肿瘤疫苗的组成部分肿瘤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是利用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