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6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客观检测改善眼微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RF)检测在注射复方樟柳碱前、注射后30’分别进行2次检测,选择8点,记录项目3项: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平均速率。结果除鼻侧无血管区视网膜外,注射30’后各部位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均较注射前增加;视盘筛板区有显著性的变化,证实对睫状血管系统有调节作用。结论HRF可以通过筛板观测到脉络膜的血管变化,为直接检测脉络膜血管提供了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眼压在近视自然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近视性眼底改变和眼轴的影响。方法门诊就诊近视患者489例(976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眼压、验光、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结果 (1)在20岁前高度近视的眼压呈现2个高水平,以豹纹状改变阶段的6~15岁之间形成第一个高眼压高峰,和以出现病理改变的10~15岁之间第二个高眼压高峰,眼压的高水平维持至20岁,这一阶段的眼球尚未扩张、眼轴相对短;(2)以后各年龄组高度近视伴随眼轴的增长、眼底呈现病理性改变,并不呈现高眼压状态。结论 (1)在20岁前近视形成发展过程中,眼压具有眼球扩张的内动力作用。(2)青春期后已经扩张的眼球,控制眼压在正常平均值16 mm Hg以下1至2个标准差,即13 mm Hg以下,对终生维持-7 D、27 mm眼轴和监测豹纹状眼底改变、预防病理性改变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3.
由陕西省人民医院石一宁教授主编的《防治近视三岁抓起》一书已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本书将复杂的眼正视化过程中的诸多因子分解简述,从八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包括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和发展、预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城区中小学生眼屈光状态中的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构成比的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城区中小学生308人615只眼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等效球镜> -6D为高度近视入选标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0.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中小学生(年龄7~18岁)5757人11514只眼中,近视9376只眼,近视构成比为81.4%,其中高度近视615只眼(占总眼数的5.3%),右眼300只限(2.6%),左眼315只眼(2.7%);男生275只眼(2.4%),女生340只眼(3.0%).高度近视构成比小学1年级为0.9%、6年级1.6%,初中3年级8.0%、高中3年级12.5%;6年分段,小学阶段6年平均为1.1%,中学阶段6年平均7.7%;3年分段,小学1~3年级为0.8%,小学4~6年级1.6%,初中1~3年级4.9%,高中1~3年级12.3%.(2)中小学高度近视平均屈光度(-7.43±1.29)D,95%可信区间(-7.54,-7.33)D;小学1年级(-7.26±0.62)D,小学6年级(-6.95±0.58)D,初中3年级(-7.41±1.37)D,高中3年级(-7.30±1.13)D.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3)以6年划分阶段,小学阶段总平均(-6.97±0.6)D,95%可信区间-7.16,-6.78 D;中学阶段总平均(-7.47±1.33)D,95%可信区间(-7.58,-7.36)D;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以3年划分阶段,小学的1~3年级总平均(-6.88±0.60)D,95%可信区间-7.19,-6.57 D,小学4-6年级总平均(-7.02±0.68)D,95%可信区间-7.27,-6.77 D,初中1~3年级总平均(-7.45±1.41)D,95%可信区间(-7.63,-7.26)D,高中1~3年级总平均(-7.49±1.28),95%可信区间-7.62,-7.35 D;各阶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0).(5)高度近视各年级女生、男生以及右眼、左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高度近视在小学最高度数-8 D,初中2年级、高中3年级-13 D.结论 中小学12年间高度近视构成持续上升,并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初中~高中阶段呈现跳跃式上升.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高度近视的分布在低端的-6 D,在初中阶段高度近视的分布进入偏高端的-8.0 D,而在初二~高中阶段进入具有病理性意义的-10.0 D的重度高度近视范围.提示青春发育期的14~18岁阶段是形成病理性近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视网膜前膜IgG,C3,胶原和Ki—M7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12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前膜组织进行检查。光镜下,8例前膜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巨噬细胞及胶原纤维构成,免疫荧光染色的前膜组织分别呈IgG、补体C3、Ⅲ型胶原及Ki-M7抗体反应阳性,表明视网膜前膜中有体液免疫成分介入,巨噬细胞在PVR形成的反应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机与预后(附5例报告)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底病研究室石一宁,王煊笔者在临床上遇到5例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其病情和治疗方法各易预后亦不相同,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侧1李X。X,男,40岁,左眼间脱后失明、右眼网脱一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PVR增生早期活性因子、细胞成份、细胞外基质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对于尚属炎症期-增生期的PVR B级的PVR高危眼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中采集的全部玻璃体成分浓缩后进行形态学分析,从微环境的整体状态的角度对有关介入的细胞成分进行了半定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的细胞外基质含量与PPE细胞、成纤维细胞数量有关。MCP-1的表达率均为阳性;CD3实验组阳性率为75%,CD68实验组阳性率为57%;CD68表达阳性的PVR等级多为C2级以下;而C3级以上的组织中多为MCP-1和CD3的染色阳性。玻璃体内存在着Ⅰ、Ⅲ型等新生胶原。结论:(1)人们裸眼或显微镜下观察到的PVR B级的玻璃体内细胞构成已经改变。(2)MCP-1在PVR的过程中参与了炎症反应的整个过程,而巨噬细胞只是在初中期过程中参与,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PVR后期的瘢痕化过程。(3)PVR B级眼的玻璃体内的移行细胞可以合成Ⅰ、Ⅲ型胶原。(4)对PVR高危眼早期去除富含多趋化因子的玻璃体胶原,可能中断细胞移行的启动趋化因子、去除细胞增生网架及集聚活性因子的分子筛,阻止PVR的发展,还可能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进而防止了视功能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78.
16例外伤性眼内炎不同时机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2000-05/2001-12我院收治眼外伤致眼内炎16例(16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8~62(平均29.5)岁。外伤原因:挫伤4例(4眼),爆炸伤2例(2眼),穿通伤10例(10眼)。8例(8眼)伴有球内异物,眼外伤手术前均存在前房积脓或玻璃体灰黄色渗出,B型超声波检查存在视网膜脱离6例,16例(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蓝 /黄视野计 (blue on yellowperimetry ,B/Y)又叫短波视野计short wavelengthperimetry与标准白色视野计 (white on whiteperimetry ,W /W )检测早期青光眼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瑞士产Octopus 10 1型全自动视野计对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7例 3 4只眼 ,对照组正常人 8例 16只眼 ,进行B/Y及W /W检测 ,视野检测采用tG2 测试程序 ,将中心 3 0°视野内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及各象限光敏感度均值 (dB)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种视野计检测正常人B/Y较W /W检测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低 ,两者相差 3 96dB ,差异有显著意义 (t =5 11,P <0 0 0 1) ,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早期开角型青光眼B/Y较W /W检测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差为 5 3 4dB ,差异有显著意义 (t =5 87,P <0 0 0 1) ,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差 5dB以上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依次为鼻下 >颞下 >鼻上 >颞上 ,以B/Y检测出的缺损面积大且深 ,按矫正偏差图 (cor rectedprobability)计算P <2以上缺损点数 ,显示B/Y检测结果大于W /W检测结果 ,前者为后者的 2 2 3倍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13 0 4,P <0 0 0 5 ) ,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组 3 4只眼B/Y检测视野  相似文献   
80.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诱发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玻璃体内Ⅲ型胶原的合成活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量14只兔PVR眼及14只对照眼玻璃体中Ⅲ型前胶原(procolagenⅢ,PCⅢ)含量。结果巨噬细胞注入7天时玻璃体中PCⅢ平均含量是257.58μg/L(236.04~266.88μg/L;n=4),14天以后明显增加,28天时平均为912.23μg/L(881.36~943.10μg/L;n=2)。14只对照眼未能检出。结论实验性PVR玻璃体中可测得较高水平的PCⅢ,且含量随病程明显增加,与PVR的瘢痕化过程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retinaldetach-ment,TRD)发生在时相上明显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