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探讨腹腔镜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本院收治的12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LS组)和开腹手术组(0S组),并分别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及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远期生存率。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JC病毒(JCV)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1argetumorantigen,T—Ag)的表达及β-eatenin(β-连接素)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结直肠腺癌和20例非肿瘤胃黏膜中JCV T-Ag、β-e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结直肠腺癌中JCVT-Ag阳性表达率为38.4%(25/65)。20例非肿瘤结直肠黏膜中无JCVT-Ag蛋白阳性表达。结直肠腺癌中JCVT-Ag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B-eatenin蛋白在65例结直肠腺癌中正常表达率为47.7%(31/65),65例结直肠腺癌中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为52.3%(34/65)。结直肠腺癌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例非肿瘤胃黏膜100%阳性表达,即JCVT—Ag与β-eaten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JCVT-Ag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与β-caten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加强监护病房(ICU)的感染往往是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报道对 ICU 病人消化道进行选择性去污染能降低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此法在欧洲已广泛应用,但目前仍有争论。本文对接受机械通气的 ICU 病人的消化道采用非吸收性抗生素进行选择性去污染,以评价其对生存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恩度联合奥沙利铂对裸鼠胃癌种植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恩度联合奥沙利铂对裸鼠胃癌种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胃癌细胞SGC-7901注射于裸鼠腋下皮下,裸鼠腋下均出现瘤块即造模成功。将成模裸鼠32只随机分空白组、奥沙利铂组、恩度组和恩度+奥沙利铂组,每组各8只。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持续给药14 d。给药期间,每72 h称重1次,游标卡尺测量肿块的最长径、最短径,计算肿瘤相对体积。用药完成后,处死裸鼠,取瘤组织,称瘤重用于计算抑瘤率。对肿瘤组织和可疑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并应用podoplanin蛋白作为淋巴管标记物,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微淋巴管密度(LVD)。结果:恩度和奥沙利铂均能抑制肿瘤生长,但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使用恩度组的淋巴转移阳性率、转移淋巴结数目及LVD均明显低于空白组与奥沙利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沙利铂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度组和奥沙利铂+恩度组VEGF-C表达的光密度值显著低于空白组和奥沙利铂组(P<0.01)。结论:恩度联用奥沙利铂明显抑制裸鼠皮下种植肿瘤的生长和淋巴结的转移,产生了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445例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种类、治疗效果、医生的技术、经验体会进行总结.结果 445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转手术15例)全部治愈,手术并发症6例.结论 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
结直肠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40万患者死于结直肠癌。全世界直肠癌平均发病率,男性为11.9/lo万,女性为7.7/lO万.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10.7)/10万,其中直肠癌约占56%~70%,而低位直肠癌的比例可达70%~80%^[1]。  相似文献   
37.
张广钰  田小林  钟漓 《重庆医学》2012,41(24):2491-2492,24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该院223例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116例(腔镜组),开腹D2根治术107例(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胃肠道恢复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开腹组短(P<0.05),术后疼痛也较轻(P<0.05);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是安全、可行和微创的,2年生存率无差别,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8.
电子腹腔镜具有伤害小、恢复期短和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1],因此,在普外科急腹症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该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及各种电子腹腔镜手术的全面应用,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处理临床问题的重要手段,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手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淫羊藿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B、C、D、E组家兔采用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的方法进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A组家兔臀肌注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C、D、E组根据体质量分别按1.2 g·kg-1、0.6 g·kg-1和0.3 g·kg-1以淫羊藿提取液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10周;A组和B组以10 mL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药物干预开始前(0周)及药物干预4周、6周、8周、10周后测定各组家兔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同时在药物干预开始前(0周)及药物干预6周、10周后测定家兔股骨近端骨密度,并于药物干预10周后处死家兔,取双侧股骨头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骨小梁和骨陷窝的变化.结果:①血脂.药物干预开始后不同时间,家兔血胆固醇含量的差异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时间效应(F=1.136,P=0.314);各组家兔血胆固醇含量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2.874,P=0.000),除0周和4周外,其余各时点B组均高于A、C、D、E组;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4.910,P=0.001).药物干预开始后不同时间,家兔血甘油三酯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44.191,P=0.000);各组家兔血甘油三酯含量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2.358,P=0.000),B组和E组各时点血甘油三酯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0周外,其余各时点B组血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A、C、D组;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8.798,P=0.000).②骨密度.药物干预开始后不同时间,家兔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89.909,P=0.000);除A组外,其余4组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B组下降趋势最明显;各组家兔骨密度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72.539,P=0.000),除0周外,其余各时点B组骨密度均低于A、C、D、E组;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40.182,P=0.000).③病理学检查结果.药物干预10周后,与其余4组相比,B组骨小梁广泛变细、断裂;5组家兔骨小梁面积分数和空骨陷窝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032,P=0.000;F=20.515,P=0.000);B组骨小梁面积分数小于A、C、D、E组(P=0.000,P=0.000,P=0.000,P=0.000),空骨陷窝率大于A、C、D、E组(P=0.000,P=0.000,P=0.000,P=0.000).结论:淫羊藿能够降低股骨头坏死家兔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延缓骨密度降低、降低空骨陷窝率、提高骨小梁面积分数,从而具有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背景与目的:结肠癌的侵袭转移是临床上绝大多数结肠癌患者的致死因素,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基因参与了肿瘤的转移过程.为研究EMMPRIN基因在结肠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本研究将初步探讨EMMPRIN基因对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构建包含EMMPRIN基因编码框的真核表达载体pCMY-HA2-EMMPRIN,通过质脂体转染CT26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EMMPRIN基因的CT26细胞株.通过体外侵袭实验、迁移实验、粘附实验分析EMMPRIN在CT26中过表达及CT26细胞在侵袭、迁移、粘附等转移能力上的改变.结果:当EMMPRIN基因在CT26细胞稳定过表达后,侵袭实验的结果为EMMPRIN组:103.33±8.49个细胞,对照组:48.67±5.31个细胞(P<0.01);迁移实验的结果为EMMPRIN组:40.67±2.49个细胞,对照组:18.33±2.05个细胞(P<0.01);粘附实验的CCK-8检测结果为EMMPRIN组:2.10±0.22,对照组:3.33±0.17(P<0.01).结论:EMMPRIN基因可明显促进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侵袭与迁移,并抑制其粘附,提示EMMPRIN基因对CT26细胞的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