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5篇
肿瘤学   2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将小鼠网织细胞肉瘤LⅡ移植到近交系615小鼠的皮下和腹腔内,本实验对其病理学特征作进一步的观察。皮下移植的实体瘤呈结节状,组织学检查瘤细胞弥散分布,肿瘤异型性明显,瘤组织内间质和血管都很稀少,瘤细胞体积较大,多有胞浆突起,HE染色胞质淡红染或呈空泡状,偶见吞噬红细胞现象;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核分裂象多见,有较多病理性核分裂象。腹水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细胞核同实体瘤,电镜观察瘤细胞表面可见大量微绒毛,呈褶皱状及泡状突起;细胞质内有较多的溶酶体,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瘤组织内嗜银纤维较多,或见弯曲纤细的网状纤维穿插于瘤细胞之间。非特异性酯酶细胞化学染色胞浆内呈弥漫强阳性。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网状纤维和非特异性酯酶的存在,以及原代肿瘤的组织发生来源,进一步确认该瘤株是组织细胞型恶性淋巴瘤(组织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胃癌、胃淋巴瘤中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EBV感染可能与胃肿瘤的病因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ISH)技术检测109例胃癌和30例胃淋巴瘤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确定EBV在胃癌和胃淋巴瘤细胞中的存在。结果EBER阳性存在于胃癌细胞核和胃淋巴瘤细胞核内。胃癌组织中EBER阳性率为11.0%(12例/109例),胃淋巴瘤组织中EBER阳性率为30.0%(9例/30例)。胃淋巴瘤EBV阳性率高于胃癌(P=0.022)。但EB病毒感染在病人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某些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23.
EB病毒(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以往有关EBV致瘤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淋巴细胞.日前检测发现人类T细胞淋巴瘤也存在EBV感染.近年来研究表明EBV感染可转化T淋巴细胞,EBV可能在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观察LMP1在T细胞中的分子生物效应,有助于了解T淋巴细胞中EBV的感染途径、感染方式以及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肿瘤侵袭程度与转移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用可移植性肿瘤模型小鼠组织细胞肉瘤L_1,接种在近交系615小鼠爪垫内侧皮下,在肿瘤生长后1、3、5、10、20、30和40天分七批处死动物,组织学检查肿瘤侵袭程度和转移发生的关系.结果 肿瘤局部侵袭达Ⅲ~Ⅳ级时才发生肿瘤转移,早期出现引流淋巴结转移,肺转移出现时间晚于淋巴结转移.结论 根据肿瘤生长时间并结合侵袭转移程度与扩散范围,将肿瘤发展演进过程分为潜伏期、侵袭期和转移期,在肿瘤侵袭期,又可再分为侵袭早期、中期和晚期;在肿瘤转移期,也可再分为转移早期、中期和晚期.  相似文献   
25.
The histochemical binding of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conjugated peanut agglutinin (PNA) to paraffin sections of 52 cases of gastric carcinomas and their adjacent mucosa was investigated. PNA could recognize the terminal Gal and beta-D-Gal (1-3)-GalNac. A high positive rate was obtained in PNA binding to malignant cells particularly in cases of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and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Three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PNA binding to the gastric carcinoma were identified. Type I: intracytoplasmic, covering the entire cytoplasm of the malignant cells. Type II: linear, distribution along the luminal surface of the malignant cells. Type III: only very weak reaction present in a few cells or negative. Significance of PNA binding patterns in respect of the histologic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degree of the gastric carcinoma are discussed. Neuraminidase digestion was noticed to enhance PNA binding only in well-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and PNA receptor have no specificity for tumor.  相似文献   
26.
不同部位和类型恶性淋巴瘤与EBV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不同部位和类型的恶性淋巴瘤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EBV感染可能与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关系。方法:收集恶性淋巴瘤组织标本127例,其中鼻腔及鼻咽淋巴瘤60例,胃淋巴瘤30例,表浅淋巴结淋巴瘤37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08例,霍奇金淋巴瘤(HD)19例。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淋巴瘤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确定EBV在恶性淋巴瘤细胞中的存在。结果:108例NHL(包括鼻腔及鼻咽、胃、表浅淋巴结部位),EBER检测46例阳性,阳性率为42.6%。鼻腔/鼻咽NHL的EBER阳性率为58.3%(35/60),其中NK/T细胞淋巴瘤29例,EBER阳性19例,阳性率为65.5%(19/29);B细胞淋巴瘤31例,EBER阳性16例,阳性率为51.6%(16/31)。胃部NHL的EBER阳性率为30.0%(9/30),其中B细胞淋巴瘤28例,EBER阳性9例,阳性率为32.1%(9/28);T细胞淋巴瘤2例,均为EBER阴性。表浅淋巴结NHL18例,EBER阳性2例,阳性率为11.1%(2/18);表浅淋巴结HD19例,EBER阳性5例,阳性率为26.3%(5/19)。结论:本组资料非霍奇金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42.6%)略高于霍奇金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26.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鼻腔及鼻咽NHL的EBV感染阳性率(58.3%)高于胃NHL(30.0%)和表浅淋巴结NHL(11.1%)(P〈0.05)。研究提示各类型淋巴瘤与EBV感染均有密切关系,且存在部位依赖性。  相似文献   
27.
131Ⅰ-花生凝集素对裸鼠载人胃癌的靶向定位和治疗作用甘润良,薛琼,江贤鹏,李一琴,王宗保,许金华本文根据受体-配基特异性亲合理论,报道以花生凝集素PNA为载体与131Ⅰ结合物对裸鼠载人胃癌进行靶向定位和治疗的实验研究结果。材料和方法一、核素标记凝集...  相似文献   
28.
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甘润良,杨永宗人类恶性肿瘤的治疗至今仍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大多数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亟待努力提高。如何改进治疗一直是肿瘤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应用方案。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转导技...  相似文献   
29.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甘润良章岳山匡希文胡平玲(衡阳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衡阳421001)作者简介:甘润良,男,34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转移方面研究;章岳山,男,31岁,硕士研究生红细胞免疫系统的发现开拓了免疫学研究...  相似文献   
30.
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1, PLK1)属于PLKs家族成员,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因在细胞周期中起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 PLK1在人类大多数肿瘤中高表达, 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前期结果表明干扰PLK1的表达能显著抑制包含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生长, 且对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因此, PLK1被认为是一个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恶性肿瘤治疗新靶点。目前, 针对PLK1的一些低分子抑制剂(如BI2536)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然而, 尚未在临床水平得到证实。由于缺乏临床证据, 人们对PLK1的作用产生了质疑, 即PLK1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是直接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还是仅仅作为肿瘤细胞大量增殖的一个指标。本文主要通过PLK1与细胞周期、原癌基因及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来探讨PLK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