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放射性大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50)g,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未接受照射和地塞米松治疗的正常对照组、接受照射但未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实验对照组均进行生理盐水肌注,注射量与地塞米松剂量相等.另外2组接受照射 1或5 mg/kg地塞米松治疗.自照射前3 d开始肌注地塞米松或生理盐水,直至照射后2周.10 MeV X射线30 Gy照射大鼠全脑,14 d后取大鼠脑组织观察病理改变.颈总动脉取血,梯度离心,取中性粒细胞层,Northern杂交分析测定血液中性粒细胞CD18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膜蛋白数量.结果:大鼠脑组织接受照射后,光镜下出现明显的细胞损伤改变,血液中性粒细胞CD18 mRNA表达水平和膜蛋白数量在照射后较未照射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在照射前后,2个地塞米松治疗组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减轻,1 mg/kg地塞米松治疗组CD18的表达明显受抑制(P<0.05),5 mg/kg地塞米松治疗组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1).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CD18表达的方式减轻放射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X刀不同剂量照射猫正常脑组织后的病理学改变。方法:用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扫描、光镜检查、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研究X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脑组织后,于不同时程所引起的放射反应。结果:照射后3月150Gy剂量,照射后6月100Gy剂量和150Gy剂量,MRIT2加权扫描观察到受照射脑组织出现类圆形高信号灶;30Gy剂量在1年观察时间内,光镜未见异常变化,但电镜下发现明确的病理改变。70Gy剂量在照射后3月出现照射反应。随照射后时间延长,照射脑组织反应呈进行性改变。结论:X刀不同剂量对猫正常脑组织照射,在不同时程内可引起多种形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4月~2003年3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毁损手术组)和DBS治疗帕金森病30例(电刺激组)。毁损手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us,Vim)毁损术9l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同期双侧PVP8例,分期双侧PVP10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4例。电刺激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29例和Viml例,其中单侧18例,双侧12例。结果 毁损手术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38.7%。开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随访平均11.6月,其中显效130例(59.1%),改善75例(34.1%),无效15例(6.8%)。电刺激组术后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25.7%,30例随访平均10.3月,其中18例于1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参数,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 对伴震颤的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较丘脑损毁术更有效。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控制病人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44.
报道恒定磁场和交变磁场10个剂量段、4个时相点暴露对离体人血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发现这两种场型暴露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40mT 以内,恒定磁场暴露有随暴露强度的增加而吞噬功能愈好的趋势,以40mT 暴露的效果最好,特别是暴露240min 时。大于40mT 暴露时,无论哪个时相点,其规律性均不明显。交变磁场暴露时,也以40mT 最好,特别是20min 暴露的效果更佳。100mT 暴露20、60、120min 时效果亦好。其他各剂量段、各时相点暴露,未见规律性变化。本实验结果对在较强强度磁场暴露下作业人员的预防和指导临床某些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方法 自2000年至2006年应用DBS治疗PD126例,其中单侧丘脑底核刺激70例,双侧丘脑底核刺激56例.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平均1.7年.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运动症状评分改善率61.0%,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症状评分改善率24.2%.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脉冲发生器植入处皮下感染1例,脉冲发生器皮下积液3例,头部刺激电极和皮下导线连接处皮肤破溃1例.二次手术调整刺激电极深度2例.没有发生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和术中影像学验证是提高DBS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人脑胶质瘤组织CD105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CD10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2例脑胶质瘤(WHOⅠ级4例,Ⅱ级32例,Ⅲ级68例,Ⅳ级48例)与20例正常脑组织中CD105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22例胶质瘤(Ⅱ级7例,Ⅲ~Ⅳ级15例)与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CD105 mRNA表达。所得结果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脑胶质瘤组CD105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P=0.0322),Ⅲ~Ⅳ级组高于Ⅱ级组(P<0.05)。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Ⅲ~Ⅳ级组高于Ⅰ~Ⅱ级组(P<0.05),Ⅰ~Ⅱ级组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人脑胶质瘤组织CD105 mRNA在转录水平已上调,CD105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47.
长托宁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长托宁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择期三叉神经痛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女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用药组(长托宁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20例,分别与术前肌注长托宁1.0mg和生理盐水1ml,观察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结果长托宁组术后未出现恶心、呕吐17例(85.0%),出现恶心、呕吐3例(15.0%),对照组未出现恶心、呕吐6例(30.0%),出现恶心、呕吐15例(70.0%),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长托宁能降低三叉神经痛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脑恶性胶质瘤瘤内化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瘤内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瘤应用现状,通过多种给药方式,将大剂量化疗药物注入瘤内以提高瘤内化疗药物浓度,杀死肿瘤细胞,改善脑恶性胶质瘤疗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X刀治疗,动静脉畸形团大小为5~40mm。87例中单独接受X刀治疗55例,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32例。治疗周边剂量17~30Gy,平均22.6Gy,等剂量曲线70%~90%。随访时间6~96个月,平均53.4个月。结果单独接受X刀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1例完全闭塞,9例部分闭塞,5例无变化;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26例完全闭塞,3例部分闭塞,3例无变化。两组患者完全闭塞67例(77.01%),癫痫完全缓解7例(26.17%),头痛、头昏症状缓解18例(38.30%),再出血2例,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0.
动静脉畸形(AVM)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技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经随访疗效确切。近年来,为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方法、疗效评价和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