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丹参对脊髓损伤早期NO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丹参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早期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损伤组,丹参治疗组,L-NAME(L-NG-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均按改良的Allens法致伤造成脊髓损伤模型.各组做相应处理,伤后4 h、6 h取血液标标,6 h取脊髓标本,测定血液和脊髓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并在光镜下观察脊髓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损伤组血液标本和脊髓标本NO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血液和脊髓NO含量与对照组和L-NAME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形态上,伤后6 h损伤组脊髓出血坏死比较严重,大部分白质有损害,神经元细胞损害较多,而丹参组脊髓出血比较轻,大部分白质存留,神经元细胞破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NO的含量异常升高,丹参能降低NO浓度的异常升高,减少NO对细胞脂质膜的损害,从而保护脊髓,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继发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32.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OA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的必要手段.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OA动物模型可分为两大类:诱发性或实验性模型,即通过各种操作如制动、手术、关节内注药、关节内植入异物等诱导OA产生;自发性模型,即实验动物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或者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遗传育种保留下来的OA动物模型,如C57黑鼠等.  相似文献   
333.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1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经掌侧或背侧切口进行切开复位、LCP内固定,其中3例给予自体骨移植,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5~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90.9%,疗效明显。结论 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尤其适合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33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感染者病原菌特征及耐药菌情况。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及糖尿病足分级等信息并采集患者感染部位深部的组织样本用于微生物分离及鉴定培养,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糖尿病足患者3 144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13±6.42)岁,男性1 736例,女性1 408例;糖尿病病程4~19年,平均(8.52±1.57)年;糖尿病足病程(5.03±1.42)个月。 共分离出病原菌3 694株,革兰阳性菌共1 728株,占比46.78%,革兰阴性菌共1 832株,占比49.59%,真菌共134株,占比3.63%。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4.78%)、粪肠球菌(9.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28%)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15.54%)、铜绿假单胞菌(7.01%)、奇异变形杆菌(6.52%)为主。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感染病原菌从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变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未检出耐药株。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未检出耐药株。结论 海口市糖尿病足感染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革兰阳性菌占比降低而革兰阴性菌占比升高,不同病原菌的敏感抗菌药物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先进行经验性用药,在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再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335.
目的探讨改良全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2例(12膝), 女26例(34膝);年龄14~40岁[(24.6±5.4)岁]。患者均行改良全关节镜下MPFL重建术。术后即刻行CT三维重建评估MPFL股骨侧骨隧道定位点。术后6, 12个月采用MRI检查观察MPFL的愈合形态。术前、术后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记录恢复运动时间。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6~48个月[(32.4±8.6)个月]。术后即刻CT三维重建显示, MPFL股骨侧骨隧道定位点均位于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沟槽区域内。术后6, 12个月MRI T2像显示重建的MPFL为低信号、张力良好的韧带组织, 提示MPFL愈合良好。术后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81.1±12.0)分、(91.2±3.8)分、(92.2±9.8)分, 明显高于术前的(52....  相似文献   
336.
杨坤  解磊  朱伟民  黄江鸿  段莉  王大平 《骨科》2016,7(3):219-22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软骨组织工程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体外条件下诱导MSCs软骨分化,将直接影响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的成败。微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长度为22个核苷酸左右的单链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与软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以此调控MSCs软骨分化。本文就miRNA调控MSCs软骨分化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7.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结果728例皮瓣存活,3例出现部分坏死,1例出现皮瓣中央溃疡.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多源的动脉血供和丰富的静脉回流网,临床随意性相对较强,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  相似文献   
338.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32例。结果72 8例皮瓣存活 ,3例出现部分坏死 ,1例出现皮瓣中央溃疡。结论小隐静脉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多源的动脉血供和丰富的静脉回流网 ,临床随意性相对较强 ,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  相似文献   
339.
目的 探讨双钢板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MIP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18 ~56岁,平均30.5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20例,Ⅵ型16例,采用前外侧和内侧联合切口入路,应用MIPPO技术行内、外侧高尔夫棒型支撑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摄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位置情况,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切口愈合情况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等.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4 ~ 23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3个月,平均6.9个月,无再骨折发生.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8分(74 ~ 93分).4例(11.1%)患者出现成角畸形. 结论 双钢板MIPPO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位确实可靠、操作简单、骨愈合率高,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同时,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操作原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0.
目的 探讨SIRT1经p53/bax和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途径调控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 常规培养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分为3组(n=10):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组、对照组、SIRT1抑制剂(尼克酰胺)组,用硝普钠诱导细胞凋亡.采用噻唑蓝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活性及增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SIRT1、p53、NF-κB、bax、PGC-1α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1、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 结果 SIRT1激活剂组、对照组、SIRT1抑制剂组OD值平均分别为0.139±0.016、0.098±0.006、0.079±0.002,细胞凋亡率平均分别为9.8%±0.7%、27.3%±1.6%、41.9%±2.0%,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激活剂组细胞SIRT1、PGC-1α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而SIRT1抑制剂组较对照组降低;SIRT1激活剂组p53、NF-κB、bax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而SIRT1抑制剂组较对照组升高.SIRT1激活剂组细胞SIRT1、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最高,对照组次之,SIRT1抑制剂组最低. 结论 SIRT1可通过调控p53、NF-κB的表达改变其下游bax、PGC-1α的表达,从而调控软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