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倩  章文俊  杨国军  潘晔  陈乃君  朱巍  金华伟 《浙江医学》2020,42(5):418-421,429
目的探讨渥曼青霉素对高糖培养小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高糖培养小鼠胰岛β细胞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叉头转录因子1(p-FoxO1)表达水平,确定高糖诱导细胞FoxO1磷酸化最佳时间。小鼠胰岛β细胞根据培养条件分为4组:(1)常规糖浓度组:用含25mmol/L葡萄糖浓度的DMEM培养液培养;(2)高张浓度组:用含25mmol/L葡萄糖浓度和35mmol/L甘露醇的DMEM培养液培养;(3)高糖浓度组:用含60mmol/L葡萄糖浓度的DMEM培养液培养;(4)高糖浓度+渥曼青霉素干预组:用含60mmol/L葡萄糖浓度和50nmol/L渥曼青霉素的DMEM培养液培养。培养12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胰岛β细胞p-FoxO1、FoxO1蛋白表达水平;培养72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小鼠胰岛β细胞神经元素3(ngn3)、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高糖能刺激FoxO1蛋白磷酸化;高糖培养小鼠胰岛β细胞后细胞ngn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PDX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少。渥曼青霉素同步干预后,FoxO1磷酸化减少,细胞ngn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少,PDX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结论渥曼青霉素能抑制高糖诱导的小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渥曼青霉素可能通过抑制FoxO1的磷酸化而产生该抑制作用的。  相似文献   
42.
茶色素对老年高脂血症、异常血流变及冠心病的治疗作用(附96例临床分析)金吉明徐玉林王鸿文陈德生许宗磊杨国军李秀芳(聊城市人民医院,252000)关键词茶色素;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冠心病1996年7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应用茶色素治疗高脂血症、异...  相似文献   
43.
目的:检测 ARD1在鼻咽部炎性组织、鼻咽癌组织及其各亚组之间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鼻咽癌组织(56例)、鼻咽部炎性组织(20例)中 ARD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 ARD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ARD1在鼻咽部炎性组织、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2/20)、55.35%(31/56),ARD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鼻咽部炎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1的表达与鼻咽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在分化差的组织中表达上调;但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1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 ARD1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具体如何发挥作用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4.
背景封闭疗法可改善面肌痉挛临床特征,但穿刺点的位置、穿刺角度难以掌握,而穿刺深度不准确则严重影响疗效.目的探讨面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为面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以尸体为研究对象,模拟穿刺进行测量,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对象选择成年男性尸体28具(56侧,均为承德地区死后所捐献的尸体),对尸体进行面神经阻滞模拟穿刺,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数据.方法尸体仰卧,在其外耳门下、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交汇处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针受阻为止;由穿刺点至下颌角作一纵行切口,向深面钝性分离找到面神经干、耳后动脉及颈静脉球在保留原位前提下,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穿刺点位置、穿刺角度及穿刺点至面神经干的距离,面神经与穿刺针的位置关系及面神经与其主要毗邻结构间的距离关系.结果面神经阻滞穿刺点的位置为外耳门下、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交汇处,垂直于正中矢状面进针,左侧深度为(19.91±0.09)mm,右侧深度为(19.82±0.10)mm.结论确定了面神经阻滞准确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及深度,有利于阻滞治疗发挥确切效应.  相似文献   
45.
D-半乳糖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及血脂含量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D-半乳糖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及血脂含量的变化.方法: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的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结果:衰老大鼠血清SOD活性下降、MDA水平升高,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衰老大鼠血清中TC、TG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P<0.01);模型大鼠血清中HDL-C的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大鼠(P<0.05).结论:D-半乳糖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下降、血脂代谢紊乱,这可能是D-半乳糖致衰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6.
人胎儿睾丸发生过程中TGF-β1与PC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GF-β1与PCNA在人胎儿睾丸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二者在睾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12~28周人胎儿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生精细胞TGF-β1、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阳性细胞胞浆呈桔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状;在12周胎儿睾丸组织未见表达,在16~28周睾丸间质细胞呈阳性表达,16~20周为表达高峰;随着胎龄的增长TGF-β1阳性细胞率逐渐下降(P<0.01).PCNA阳性细胞核为桔黄色或棕黄色,在胎儿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16~20周为表达高峰,随着胎龄的增长PCNA阳性细胞率逐渐下降(P<0.01).结论:TGF-β1与PCNA在人胎儿睾丸发育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明TGF-β1与PCNA在睾丸发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中药天年饮(Tiannianyin,TNY)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及脑垂体前叶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采用EUSA方法检测TNY灌胃前后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NY灌胃前后大鼠脑垂体前叶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衰老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明显下降,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TNY灌胃后其含量升高接近正常水平,与衰老大鼠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衰老大鼠脑垂体前叶PCNA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TNY灌胃后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与衰老大鼠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TNY可提高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及脑垂体前叶细胞PCNA表达水平,具有一定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ACoA破裂的疗效。方法将44例ACoA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7例,再破裂1例,1例因血管迂曲无法栓塞转为开颅夹闭。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记忆力减退1例,单侧下肢肌力减退1例)。开颅组成功夹闭27例(1例由介入组转来),术后脑疝2例,神经功能损伤1例(运动性失语),出院时恢复良好18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运动性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昏迷7例。结论两者均是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9.
心律平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值得重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平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 ,同时还有较弱的β 受体阻滞和钙离子拮抗作用。故其抗心律失常谱广 ,疗效确切 ,临床广泛用于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室性早搏和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非但不改善病人愈后 ,反而显著增加患者猝死及病死率〔1〕。这一结论使IC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据我们的观察和体会 ,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对这一结论仍未给予高度重视 ,心律平的滥用现象仍屡见不鲜 ,以至其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时有报道。现将近年来国内部分医学期刊报道…  相似文献   
50.
杨国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68-1069
病例简介:患者,女,78岁。因“反复腹胀、气急、双下肢浮肿2个月,加重1周”于2 0 0 3- 8- 14入院。查体:T 36 7℃,P 85次/min ,R 2 2次/min,Bp 110 / 76mmHg,神清,精神萎靡,慢性病容,颈静脉无怒张,未触及浅表淋巴结,两肺底少量细小湿罗音,心浊音界无增大,心率8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稍隆,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肝-颈静脉回流征弱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 6×10 9/L ,N 0 4 9,L 0 4 3,中值(嗜酸 嗜碱 单核) 0 0 8,Hb 96 g/L ,RBC 2 6 4×10 9/L ,PLT 2 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