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肛门柱状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运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肛门柱状切除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引流量。记录2组的术中环周切缘阳性及直肠穿孔例数。随访12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骶前血肿、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复发、1年生存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79.38±28.17) min]显著高于对照组[(150.46±21.35) min],失血量[(121.52±32.63) 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1±43.1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清扫淋巴结数、引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环周切缘阳性(0.00%)、直肠穿孔例数(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11.54% vs.13.33%)、1年生存率(84.62% vs.7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经肛门柱状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能降低环周切缘阳性及直肠穿孔的发生率,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西沙必利对胆囊切除术后的胃肠蠕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西沙必利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采用双盲随机将 12 0例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分为 2组。西沙必利组 60例 (男性18例 ,女性 4 2例 ,年龄 4 5±s 8a) ,术前 2h用西沙必利 10mg ,po ,术后用 10mg ,po ,q 6h ,直至肛门排气。安慰剂组 60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38例 ,年龄 4 3± 6a) ,服安慰剂 (维生素C) 2片 ,服法与西沙必利组相同。通过询问肛门排气时间来观察疗效。结果 :西沙必利使胆囊切除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术后13h)较安慰剂组 (术后 39h)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西沙必利促进了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远端胃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 1998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397例伴或不伴有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远端胃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 ,分类变量采用 χ2 检验 ,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胃排空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胃肠吻合方式 (P =0 .0 0 0 ) ,术后腹部并发症 (P =0 .0 0 7)是强烈影响胃排空障碍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论 存在的危险因素与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密切相关 ,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合理选择胃肠重建方式有望降低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微创手术方式逐步成为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但是与开腹手术方式相比,仍未能降低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吻合口漏仍是直肠癌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着患者的肿瘤学预后和生活质量,也是腹腔镜结直肠外科医师需要面临的挑战.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吻合口漏,选择传统的开腹再手术的处理方式,还是选择微创再手术的处理方式一...  相似文献   
19.
20.
钟志凤  杜金林  王建平  金晰函  戴剑 《浙江医学》2016,38(15):1241-1245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茁1(TGF-茁1)促进胃癌侵袭能力,诱导胃癌MKN-45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及其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肿瘤起始细胞标志物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设空白对照,应用TGF-茁1处理MKN-45细胞(TGF-茁1处理组),观察其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细胞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p-Akt及CD133的表达水平;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后再应用TGF-茁1处理细胞(TGF-茁1+LY294002处理组),检测p-Akt与CD133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磁珠分选CD133+与CD133-亚群细胞,检测CD133+组与CD133-组细胞EMT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TGF-茁1处理72h后,TGF-茁1处理组细胞由上皮形态转化为间质形态。TGF-茁1处理组Snail、N-cadherin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E-cadherin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ranswell检测发现TGF-茁1处理组穿膜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TGF-茁1处理组p-Akt蛋白与CD133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GF-茁1+LY294002处理组p-Akt蛋白与CD133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TGF-茁1处理组(均P<0.05)。CD133+组Snail、N-cadherin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CD133-组(均P<0.05),而E-cadherin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D133-组(均P<0.05)。结论TGF-茁1诱导胃癌细胞发生EMT,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CD133表达从而增强胃癌MKN-45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