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乳腺癌组织中HIF-1α、VEGF、MVD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HIF-1α、VEGF及MVD。结果乳腺纤维腺瘤、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无HIF-1α、VEGF表达,乳腺癌组织中HIF-1α阳性率为62.22%。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VEGF、CD34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HIF-1α、VEGF的过表达及高MVD与乳腺癌的不良发展有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上调,两者可能成为预测断乳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微血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乳腺癌标本中p53、nm23蛋白、VEGF及CD34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53、nm23蛋白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53.12%和68.75%.p53蛋白表达和VEGF有一致性,呈正相关,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p53蛋白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nm23基因和VEGF在乳腺癌标本中无一致性和直接相关性,在nm23基因表达阴性和VEGF阳性标本中MVD较高,这种现象多见于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结论:p53基因可能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影响瘤内MVD,促使乳腺癌发生转移;而nm23基因可能不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影响乳腺癌转移.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D44v6、p2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42例未化疔(对照组)及44例新辅助化疗后(观察组)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D44v6、p27的表达。结果两组癌组织中p27的表达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p2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观察组癌组织中p27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癌组织中CD44v6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CD44v6异常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观察组中CD44v6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检测CD44v6和p27蛋白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吲哚美辛对小鼠癌性恶病质的治疗效果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干预的效果。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健康对照组)10只、B组(荷瘤+生理盐水组)10只、C组(荷瘤+参芪扶正注射液组)10只、D组(荷瘤+吲哚美辛组)10只、,E组(荷瘤+参芪扶正注射液+吲哚美辛组)10只。用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接种雄性BALB/C小鼠构建癌症恶病质实验模型,测定荷瘤28d后小鼠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变化及小鼠去瘤体质量变化,观察各组对癌性恶病质疾病进展的干预效果。结果在接种后第14天,A组小鼠体质量逐渐增加(P<0.05),B、C、D、E组小鼠体质量较A组减轻(P<0.05)。在接种后第28天,B组小鼠去瘤体质量低于C、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组去瘤体质量均低于E组(P<0.05)。第28天B组小鼠瘤体重量重于C、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低于B、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高于C组、D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高于C组和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吲哚美辛较单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或吲哚美辛可有效地延缓小鼠癌性恶病质状态。  相似文献   
65.
非血缘关系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自1999年12月至今,已冻存脐血8000份,并为临床移植提供脐血110份。现将2001年8月至2002年12月为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提供脐血进行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的长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本文报道了TIAM1基因在小鼠和人类染色体上的定位。小鼠TIAM1染色体位置通过用(C57BL/6JXM.spretus)F1与C57BL/6J杂交的后代鼠进行种间回交分析确定,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小鼠16号染色体远侧端区域、Ets2基因着丝粒侧3.8cm处。取正常人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处于分裂中期的  相似文献   
67.
JAK—STAT途径     
以细胞因子研究为基础发现的信号传导机制JAK-STAT途径,在免疫反应等许多生命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该途径的组成和作用机制以及STAT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8.
胃癌中抑癌基因p16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探讨Hp感染与抑 基因p16表达水平改变的关系。方法,对57例原发性胃癌,54例慢性胃炎和15例对照组病人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检测Hp感染,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及良性病变中p16基因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中Hp感染率为49.1%,胃癌,慢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各型胃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P16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胃癌组与慢性胃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IP<0.01,P<0.01),Hp感染与p16基因过度表达相关(P<0.01),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促进抑癌基因p16异常表达导致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70.
胃癌干细胞鉴定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东  钱海利  李贵新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2):1412-1414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和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来源于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在对胃癌干细胞的筛选方面仍没有非常精准的方法,如何针对胃癌干细胞进行治疗仍是现在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胃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将有助于加深对胃癌干细胞的认识,并为从根本上控制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