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目的 毛萼乙素(EriocalyxinB,EriB)是一种从唇形科植物疏花毛萼香茶菜中提取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细胞活性.本研究探讨EriB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周期阻滞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5个浓度(0、0.2、0.4、0.6、0.8和1μmol/L) EriB处理72 h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分析不同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0、0.2、0.4、0.6、0.8和1μmol/L浓度的EriB对淋巴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半数生长抑制浓度在0.2~1.0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0.4μmol/L EriB作用Namalwa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百分率为(44.71±4.10)%,对照组为(33.79±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78,P=0.041;FCM结果显示,分析0.4μmol/L EriB作用Namalwa细胞6、12和24 h凋亡率分别为(4.21±1.06)%、(20.34±4.71)%和(29.91±5.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56,P<0.001.蛋白质印迹法分析显示,EriB处理后的Namalwa细胞蛋白p21、p27、p-Caspase-3、p-Caspase-8和p-Caspase-9表达上调,磷酸化NF-κB和其激活子IκB激酶表达下调.结论 EriB可能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2.
病例1:患者男性,25岁。2013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富于淋巴细胞性,Ⅳ期,行6个周期ABVD方案(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瑞滨,达卡巴嗪)治疗后达疾病完全缓解。2015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淋巴结活检病理及PET-CT诊断为HL复发,给予2个周期BEACOP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依托泊苷,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博来霉素,泼尼松)和4个周期DICE方案(地塞米松,顺铂,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治疗后疾病达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43.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院 1 998- 1 2~ 2 0 0 0 - 1 2共收治原发结外淋巴瘤 9例 ,其中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4例 ,乳腺淋巴瘤 3例 ,甲状腺淋巴瘤 2例 ,术前误诊 5例 ,误诊率约为 55%。现结合病理及文献资料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组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1 2~ 68岁 ,中位年龄 45岁。 4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瘤中表现腹痛、腹胀、反酸、纳差 3例 ,另外 1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3例乳腺淋巴瘤中表现为乳腺肿块 2例 ,表现为溢乳 1例。 2例甲状腺淋巴瘤表现为甲状腺一侧肿物 1例 ,另 1例表现为弥漫性肿大。病理类型 :4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瘤中有 2例为低度恶性 B细胞性 ,1…  相似文献   
44.
患者,男,62岁.于2010年1月10日发现右上臂内侧近肘关节处数个肿物,大小约15 mm×20 mm,无触痛,活动度可,局部皮肤完整,无红肿、热痛,遂至我院骨外科行"右上臂软组织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上臂)圆形细胞恶性肿瘤,Vim(+),LCA(+),提示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可能;免疫组化:CK(-),LCA(+),CD43(+),CD68(+),CD34血管(+),MPO(-),HMB45(-),Melan-A(-),EMA(-),S-100(+),CD99(+),Ki-67(+)(阳性指数约50%).2010年1月18日转入我科,查体:右上臂内侧近肘关节处数个肿物,大小约10 mm×20 mm,质韧,无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可,局部皮肤完整,无红肿、热痛,余全身浅表未触及肿物.  相似文献   
45.
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较常规化疗能更好地清除瘤细胞,对于预后分层为低、中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经过auto-HSCT治疗多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1],且适用年龄范围广、所需经费较少、安全性高、移植后的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因此,auto-HSCT成为没有找到合适供者、经费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46.
  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和CD+4 CD+25 T细胞的分布情况。以16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DLBCL两种预后亚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2.27±2.00)%和(0.81±0.39),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6.23)%和(5.68±5.45)%,明显增高。而CD+3 T细胞比例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3个周期后CD+8 T细胞逐渐减少,而CD+4、CD+4 CD+25 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上升,至化疗6个周期结束后除了CD+4 CD+25 T细胞仍明显高于正常及化疗前水平外,余各项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化疗结束3个月后,CD+4 CD+25 T细胞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除了化疗前生发中心型CD+3 和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74.83±3.59)%和(40.80±6.23)%]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分别为(68.26±3.56)%和(33.76±5.46)%],不同治疗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9、2.419,P值分别为0.041、0.018)。不同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DLBCL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受抑,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的31例自体干细胞移植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观察3年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析一般状况(PS)、乳酸脱氢酶(LDH)、移植前状况、分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预后指数(PIT)评分对生存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8(5~68)个月,1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例(3.2%),12例复发(38.7%),3年PFS和OS分别为(56.7±1.2)%和(61.4±1.1)%。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移植前未达CR和PS>2与不良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移植前未达CR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是安全和有效的,移植前未达到CR是影响T细胞淋巴瘤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给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观察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析一般状况(PS)、乳酸脱氢酶(LDH)、移植前状况、分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评分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8(5~68)个月...  相似文献   
49.
患者,男,68岁,因"右侧睾丸肿大1个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20 d"于2008年2月入住我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睾丸肿大,8 cm×10 cm×10 cm.无发热、皮肤瘙痒、体重减轻等症状.  相似文献   
50.
患者,男,68岁,因"右侧睾丸肿大1个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20 d"于2008年2月入住我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睾丸肿大,8 cm×10 cm×10 cm.无发热、皮肤瘙痒、体重减轻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