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正>硬膜外血肿在颅脑损伤中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1],其中急性血肿常见多发,亚急性血肿次之。我科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硬膜外血肿1 487例,其中426例非特急型硬膜外血肿例采取了钻孔尿激酶注入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6例中男性357例,女性69例,年龄4~78岁,平均34.5岁;车祸伤204例,打击109伤例,坠落伤113例。临床表现:有原发昏迷383例。就诊时GCS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范永升教授运用二型九证法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9种证型相关的临床医案进行了梳理分析,列举医案充分体现了二型九证法诊治SLE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同时对临床应用二型九证法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范永升教授提出的二型九证法为临床诊治SLE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整理分析典型病案,并参阅相关文献,结合范永升教授的著作及临证所述,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层面总结归纳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认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与温病卫气营血转变规律相似,致病特点与伏邪温病也有相似之处,多因正气亏虚于内,加之感受外邪,伏藏于里,伺机而发,或外邪引动而发。临床应用火郁发之,透解伏邪;顾护正气,攻伐有度;续贯治疗,增效减毒等治疗思路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验案中患者就诊初期表现为邪伏阴分、气营两燔,治以清解和营、祛风通络;药后疹消热退,伏邪出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枢机、清透郁热;待邪气渐去,正气已衰,遂予以疏解透热,佐以和胃健脾。整个治疗过程中辛透伏邪贯穿始终,同时体现了范永升教授用药灵活、顾护正气的治疗思路。[结论]范永升教授以伏邪温病理论为基础,从卫气营血辨治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临床收效甚佳,其学术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负重时间最早为5周,最晚12周,平均59.5d,经0.5~3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其中10例已取出内固定,功能满意。结论动力髋钢板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术中满意复位,内固定坚强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气虚发热"病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富  卞华 《国医论坛》2007,22(3):16-18
"气虚发热"是中医学的一大理论难题,学术界对其病机见仁见智,本文仅从"气分阴阳"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浅论"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解毒祛瘀滋阴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评价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疗效。方法:观察了解毒祛瘀滋阴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结果:解毒祛瘀滋阴方能明显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病变,解毒祛瘀滋阴方可明显下调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院内院外的组织专家进行的创"三甲"等综合整治,对住院部药房的现场实际进行评说指导,查阅相关的管理资料,分析药剂工作中住院部药房的一些不足,加强对住院部药房的管理,经过各个管理细节,进一步阐明问题所在,对不同的细微问题加强管理,防止和预见了许多差错问题的出现,使其能更好地良性运作,大大降低了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太阳病蓄血证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方法]从历代伤寒注家对太阳蓄血证病位多认为血蓄于膀胱腑等争议问题出发,逐层剖析并明确4个相关问题,阐明太阳病蓄血证含义、病位、病因、病机等。[结果]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结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而在下焦少腹部位。其病因病机为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晰"太阳之为病"的本义,并对太阳伤寒证候进行全面诠释。[方法]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通过对《伤寒论》太阳伤寒条文的文献梳理对"太阳之为病"证候进行诠释。[结果]"太阳之为病"是讲感受太阳本气寒水为主的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寒邪为病,首先伤表为麻黄汤证,寒邪闭塞于表,阳气不得外散则有阳气怫郁于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等),阳气郁甚则发热甚或高热而有大青龙汤证。阳虚不化水液则有寒湿证(麻黄加术汤)、水气证(小青龙汤等)、水饮证(苓桂术甘汤等)、奔豚证(桂枝加桂汤等)、蓄水证(五苓散)。重则阳虚阴盛而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等。寒邪以胜相加则伤心,所以伤寒最多心病。心主盛阳、主神明、主血脉、主火,故有"自冒心、心悸"等心阳虚证,损伤心神的"烦躁不安"症,"脚挛急"的筋病,"心中懊憹"的心火内郁证,"心动悸"的复脉汤证以及"如狂或发狂"的蓄血证等。伤寒失治误治而邪陷于表之里胸胁则有柴胡汤证,以及陷胸汤证。[结论]"太阳之为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太阳伤寒证候有寒证、寒湿证、水饮病(包括蓄水证)、阳虚证、火郁证(心火内郁证、热中及面热证)、复脉汤证、蓄血证、柴胡汤证和陷胸汤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