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已证实嗜碱粒细胞参与机体的立即变态反应与迟发变态反应过程;并发现致敏后的机体,血中嗜碱粒细胞有暂时性的增高现象。支气管哮喘属立即变态反应,与嗜碱粒细胞的作用关系密切。我们于1983年7月观察典型哮喘患者50例的嗜碱粒细胞计数。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一、病例选择:50例都有典型的哮喘反复发作史,除5例近期内使用过激素外,其余均未使用过激素。检查时多数在缓解中,少数有间歇小发作。年龄  相似文献   
13.
浅谈留针与出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产生酸麻重胀等感觉谓之针感。针感可由强弱、保持时间的长短等概念描述。仅就保持时间而言,对疗效起着重要影响。保持时间过短,对某些病证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保持时间过长,则对某些病证有害。而不同的留针与出针法,又是影响针感保持时间的重要因素。因此恰当处理留针与出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此略谈几点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西医对照的方法研究经络的实质,认为中医学的经脉、营血、经筋、卫气和皮肤是经络实质。西医学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是经络实质的主体;肌肉和皮肤属于经络实质次要部分。中医学的脉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管和淋巴管;中医学的经筋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肌肉和神经;中医学的营血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液和淋巴液;中医学的皮肤是西医学的皮肤。卫气的功能至关重要,其功能与多种神经功能相仿,其位置又与神经血管相傍行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波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用诊断级超声波幅射小鼠,测定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出现率。结果:经超声波辐射的小鼠的细胞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受幅射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无显著增加,诊断级超声波不会致突变。  相似文献   
16.
李志道教授行医40余载,对于慢性湿疹的辨证论治颇具心得。认为慢性湿疹久病后多为阴证,强调慢性湿疹的治疗应注重温阳散寒化湿,临证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疹,收效甚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弱针感"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收治的失眠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弱针感"法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结论:"弱针感"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应取穴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取穴的规律性需要进一步的认识。笔者根据“巨刺”“缪刺”古代刺法,结合前人“圆运动”理论和对应取穴思路及个人临床经验,绘制对应取穴同心圆,形成四个同心圆(对应环):手-足-头(尾);腕-踝-颈;肘-膝-剑突;肩-髋-会阴。通过基于圆理论的对应取穴法可缩小取穴范围,提高穴位选择的目的性,并能拓展身体部位的对应治疗功能,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三种有机锗(Ge-132,Ge-162.Ge-164)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以测定对环磷酰胺(CP)诱发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三种有机锗均能降低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种有机锗之间抑制微核率的效能无差异(P<0.05)。提示,三种有机锗均可拮抗CP的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