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评估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在初次单侧膝、髋关节置换术(TKA/THA)围手术期应用对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THA,应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的403例患者资料为观察组(TKA 285例、THA 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行初次单侧TKA/THA的582例患者资料为对照组(TKA 393例、THA 189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血常规检验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接受TKA或THA,术中均取1 g氨甲环酸行关节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另在围术期行多模式血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Hb最大下降值、手术失血量、引流量,以及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率分别为1.2%(5/403)和8.2%(48/582),两组中TK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0.7%(2/285)和6.9%(27/393)、TH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2.5%(3/118)和11.8%(2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2、15.353、7.402, P值均<0.01)。TKA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Hb最大下降值分别为(29.62±11.36)g/L和(34.37±12.88)g/L,THA患者分别为(33.29±11.56)g/L和(37.14±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8、3.042, P值均<0.01);两组TK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91.35±58.79) mL和(157.90±71.35) mL,TH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172.42±65.64) mL和 (246.12±87.8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71、8.378, P值均<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为0.74%(3/403)、对照组为0.85%(5/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 P>0.05)。结论 采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可明显降低初次膝、髋置换患者的术后异体输血率,提高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2.
腺病毒介导的 NT- 3基因在大鼠坐骨神经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基因在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Schwanncells,SCs)的表达。方法NT-3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培养繁殖并测定滴度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修复的坐骨神经内,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T-3蛋白的表达,并用LEICAM550型图像分析仪对坐骨神经切片NT-3免疫组化染色强弱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直接注射Ad-NT-3,2d后出现NT-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吻合口附近,阳性产物呈平行条纹状排列,7d时显著增加(与2d组相比,P<0.01),14d和28d时有所下降(与7d组相比,P<0.0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2d组相比,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P<0.01)。而正常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注射Ad-LacZ或生理盐水的坐骨神经NT-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阴性。结论NT-3基因能通过腺病毒介导转入损伤修复后周围神经的SCs并表达NT-3蛋白,为腺病毒介导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估骨髓刺激技术在改善肩袖愈合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关于应用骨髓刺激技术和单纯肩袖修复的比较研究,包括临床随机对照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提取各研究中指标数据,包括总体再撕裂率,大到巨大肩袖撕裂的再撕裂率,术后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加州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ASES),手臂、肩膀和手的残疾问卷(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 ,DASH)各项功能评分。运用Revman 5.3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6篇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非对照回顾性研究共10篇文献进行系统回顾,Meta分析只纳入前8篇文献,患者共6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肩袖修复相比,结合骨髓刺激技术能明显改善肩袖总体愈合效果[OR = 0.42,95% CI(0.28,0.63),P< 0.0001],大到巨大撕裂的肩袖修复术后再撕裂率也明显减少[OR = 0.28, 95% CI(0.13, 0.58), P = 0.0007]。而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SMD = -0.63, 95% CI(-1.40, 0.14), P = 0.11], ROM外旋[SMD = 0.05, 95% CI(-0.22, 0.32), P = 0.70]、前屈[SMD = 0.10, 95% CI(-0.17, 0.37), P = 0.47],CMS评分[SMD = 0.12, 95% CI(-0.09, 0.32), P = 0.26],UCLA评分[SMD = -0.04, 95% CI(-0.29, 0.21), P = 0.76],ASES评分[SMD= -0.06,95% CI(-0.33, 0.21), P = 0.67]及DASH评分[SMD = -0.15, 95% CI(-0.43, 0.13), P = 0.29]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单纯肩袖修复相比,结合骨髓刺激技术能明显改善肩袖修复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能够促进大到巨大撕裂肩袖的愈合,而在术后肩关节疼痛、ROM及功能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分析和讨论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锁定螺钉取出困难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随访3~17个月。除1例因多枚螺钉锁死,强行取出极易发生再骨折而放弃,其余均安全取出所有螺钉钢板,无再骨折发生。结论锁定钢板较传统钢板具有角度稳定、减少血运破坏等优势,因而骨折愈合成功率高。但取出时应注意规范操作,尽量减少骨量丢失,避免术中术后再骨折。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火器伤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多功能生物撞击机二级投射装置系统,根据钢珠质量和氮气压力值分为4组.激光测速仪测量弹丸速度并计算致伤能量,观察局部伤情,测量贯通伤出入口平均面积、空腔体积,并影像学评价骨缺损长度.统计各组伤情并分析变异系数(CV),以评价模型伤情稳定性.结果 所有动物均造成后肢贯通伤并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D组致伤能量最大,B、C组次之,A组致伤能量最小.B、C组贯通伤伤道出、入口面积和伤道容积等局部伤情指标稳定性优于A、D 两组,骨缺损长度B组伤情稳定性优于其他3 组.最终确立用 4 mm 0.24 g钢珠、氮气气压1.4 MPa、钢珠弹丸速度(776.9±19.7)m/s,造成胫骨骨缺损(1.62±0.16)cm,动物在伤后清创抗感染治疗后可长期存活.结论 采用本方法模型制作简单,动物伤情稳定,可建立有效的兔胫骨火器伤骨缺损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7.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0月入西京医院骨关节外科治疗的21例(28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术前、术后患者Harri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关节整体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6~67(33.5±6.9)分提高到术后73 ~92(87.5±4.6)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5);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的0°~ 75°(65.7°±15.2°)提高到术后85°~ 208°(165.7°±32.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08).结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强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模拟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置入三维参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计算机模拟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方法将10例全腰椎电子束CT(electronbeamCT,EBCT)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8.1软件中,进行腰椎三维重建,测量椎弓根高度、宽度及轴线长度;构建圆柱体虚拟椎弓根螺钉,分别测量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6.5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腰椎三维图像上,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L1~5在水平面的进钉角(transversesectionangle,TSA)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6.9°、19.2°、19.8°、23.2°、30.0°,在矢状面的进钉角(sagitalsectionangle,SSA)分别为34.1°、35.5°、36.5°、32.3°、28.0°,用直径6.5mm螺钉置入时,TSA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是6.8°、7.2°、9.0°、12.3°、17.6°,SSA是25.6°、26.5°、26.0°、22.5°、17.2°,经同一椎体TSA、SSA配对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通过本方法可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常规方法难以完成的三维测量,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数据;同时在测量置入螺钉安全角度范围时,应考虑螺钉直径存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P WBC)数及中性粒细胞(PMN)比例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3例60岁以上的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PWBC数与PMN比例,根据病情或预后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骨折程度严重者的PWBC与PMN比例比骨折程度轻者显著增高;功能恢复一般组与良好组相比,PWBC数显著增高。结论:入院时PWBC数及PMN比例可作为评估患者伤情、创伤耐受及预后的一项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通过计算机三维CT重建,测量三种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的置钉参数,探讨其安全适用节段。方法:在40例腰椎CT三维重建图像上应用人字嵴顶点法、Magerl法及Roy-Camille法模拟置钉.测量进钉点至椎弓根轴线的距离及置钉水平面角的安全范围.比较三种方法在腰椎各节段安全性的差异。结果:在L1~L4。“人字嵴顶点法”的进钉点到椎弓根轴线距离小于它其两种方法(P〈0.05);在L5,Magerl法的距离最短(P〈0.05)。在L1、L2.三种方法置钉水平面角(TSA)的安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3、L4,“人字嵴顶点法”与Magerl法的置钉TSA的安全范围大于Roy-Camille法(P〈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5.Magerl法的安全范围最大(P〈0.05)。结论:在L1~L4,“人字嵴顶点法”是理想置钉方法:在L5,Magerl法是理想置钉方法:Roy-Camille法仅适合于L1、L2.不推荐在L3~L5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