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对比研究TEP 术中应用三维立体补片和平面补片,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的152 例腹股沟疝TEP 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维立体补片组与平面补片组,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总住院费用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血肿、血清肿、尿潴留、术后6 周疼痛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肠梗阻、术后6 周疼痛、肠道损伤、切口感染和腹股沟疝复发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 TEP 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而应用三维立体补片能较好地弥补平面补片在临床实践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维生素C组,维生素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于500ml 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滴,1次/次,连用7天。常规治疗组每日补充人体正常需要量1g维生素C。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7天后,维生素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对SAP可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CME的44例右半结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右半结肠癌LCME外科平面位置、构成和毗邻关系,总结手术路径,分析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44例病人均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73.0±32.3)mL,手术时间(200.0±33.3)min,清扫淋巴结(22.0±9.7)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74.0±19.9)h,术后住院时间(10.0±2.2)d;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发生。随访6~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仅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按照基于3个外科平面(即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进行右半结肠癌LCME,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4.
三尖瓣反流(TR)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根据发病机制,TR可分为原发性(器质性)和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其中功能性TR占比超过90%。重度TR患者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瓣环成形)是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TEER)已成为TR经导管治疗的重要方案,为广大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方式。T-TEER通过夹闭瓣叶进而降低反流程度,目前处于早期研发探索和临床验证阶段,主要用于功能性TR。T-TEER相关器械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TriClip,PASCAL),我国独立研发的T-TEER器械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DragonFly-TTM,SQ-Kyrin-TTM,NeoBlazarTM)。本文对T-TEER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国内放射治疗定位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为该领域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7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有关放射治疗定位的所有文献,共纳入1 790篇有效文献,利用CiteSpace 5.8.R3版本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国内放射治疗定位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持续增长,1976—1995年为萌芽期,主要研究放射治疗定位的方法;1996—2003年为探索期,重点研究减少摆位误差及质量控制的方法;2004年至今为发展期,重点研究通过新技术以最低剂量达到最好治疗效果。结论 放射治疗定位领域发展趋势稳定,研究热点顺应时代发展,但研究团队比较匮乏,有待培养。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胸封堵杂交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9~2012年行经胸封堵杂交手术治疗MVSD 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个月至7岁,中位年龄3.9岁。包括单发MVSD 10例,多发MVSD 12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6例,外科术后残余MVSD 7例。结果 35例患儿术后即刻MVSD封堵成功28例(80.0%),7例(20.0%)残留少量分流,植入封堵器直径中位数5 mm,其中19例患者避免了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死亡2例(5.7%),均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所致心功能不全导致。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患儿全部生存,31例(93.9%)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仅2例(6.1%)存在少量心尖部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封堵杂交技术治疗婴幼儿MVSD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7.
颅内动脉瘤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但也可以出现颅内占位的表现,其中少数动脉瘤瘤体位于鞍区,并可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如垂体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有作者将此类动脉瘤统称为鞍区动脉瘤。误将动脉瘤当作一般肿瘤进行手术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认识表现为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动脉瘤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 BMSCs)对大鼠外科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在活体内迁移和定居的示踪。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移植组切除大鼠肝脏的70%,同时取feridex标记的浓度为1×106/ml的BMSCs1ml,注射到大鼠肝右叶内,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切除大鼠肝脏的70%,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2h、1d、3d、5d、7d、14d,抽取血清检测两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并用MRI对两组大鼠肝脏进行扫描,术后14d普鲁士蓝染色两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移植组大鼠的ALT (谷丙转氨酶)在移植后1d、3d、5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ST(谷草转氨酶)、TB(总胆红素)在移植后12h、1d、3d、5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LP(碱性磷酸酶)、DBILI(直接胆红素)在移植后12h、1d、3d、5d、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大鼠在术后12h、1d、3d、5d、7d、14d MRI均能检测到肝脏移植部位椭圆形低信号区,低信号范围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信号强度逐渐降低,而对照组大鼠在术后12h MRI可检测到肝脏移植部位的高信号区,此后肝内高信号区消失;移植后14d移植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可见含蓝色颗粒的细胞分布在肝血窦中,且肝脏细胞未见明显肥大、水肿病变,而对照组大鼠未见含蓝色颗粒的细胞,且大鼠肝脏细胞肥大、水肿明显。结论:BMSCs对外科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并且BMSCs可从移植部位向周围肝组织逐渐迁移,并到达周围肝组织肝血窦发挥修复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31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用Valtrac吻合环进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升结肠13例,横结肠8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4例。腹腔镜下完成肠管及系膜游离、淋巴结清扫操作,经腹壁5-8 cm切口入腹,切除肿瘤后用生物可降解吻合环进行肠管端端吻合。结果 3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完成肠吻合时间12.5-17 m in,平均14.5 m in。术中出血20-100 m l,平均30 m l。13例行回肠-结肠吻合,吻合环直径28 mm、闭合间隙2.0 mm,18例行结肠-结肠吻合,吻合环直径31或33 mm、闭合间隙2.5 mm。未发生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1例术后3个月结肠-结肠吻合口狭窄,直径约1.2cm,肠镜下扩张。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8-56 h,平均42.2 h。3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伤口种植转移。结论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生物可降解吻合环进行消化道的重建是一种安全、微创、高效、可标准化的术式。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p-21活化激酶-1(PAK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结直肠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结直肠黏膜与结直肠癌组织中PAK1和HIF-1α的表达,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结果 PAK1 mRNA、HIF-1α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0.0%(42/60)和71.7%(43/6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Dukes不同分期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P<0.05);PAK1 mRNA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HIF-1α mRNA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PAK1和HIF-1α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PAK1和HIF-1α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PAK1和HIF-1α在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