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比较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引流量、腰背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和MRI检测两侧椎旁肌面积及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侧间在显露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为7.55%,而肌间隙侧为9.4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大于肌间隙侧(P<0.05)。术后早期,两侧间VAS评分和肿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VAS评分为(1.10±0.35)分,肌间隙侧为(1.17±0.45)分,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侧椎旁肌面积均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椎旁肌面积大于肌间隙侧,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小于肌间隙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改良骨膜下入路不仅创伤小,而且暴露充分,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介绍一种骨折术中应用的临时复位、固定器械,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四肢管状骨折病人7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5例术中使用四爪持骨复位固定器复位临时固定(观察组),另35例手术复位固定应用常规器械(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5min;观察组手术时间30~85min,平均56min。对照组复位固定后,骨折端有轻微错位或成角现象,不满意率20%。观察组骨折端错位成角现象较少,不满意率3%。病例随访6个月~24个月,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2.5~8个月,平均3.8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个月。结论在四肢管状骨骨折术中,应用四爪持骨复位固定器临时复位固定,可良好复位骨折移位,节省有效手术时间,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证实的肠梗阻的螺旋CT影像资料,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性100%,对肠梗阻部位判断的准确性及病因判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肠肿瘤15例,粘连性肠梗阻21例(包括阑尾炎脓肿形成1例,肠憩室炎1例),闭孔疝1例,腹股沟疝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例,后腹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侵犯肠壁1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显示肠梗阻的存在与否、确定肠梗阻部位以及梗阻原因判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估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及联合常规止吐药物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纳入176例患者,其中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86例。将HP感染阳性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3例给予抗幽门螺杆菌联合止吐药物(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替硝唑500 mg,2次/d,口服7 d;联合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共4周)治疗,B组43例仅给予止吐药物(托烷司琼5mg,疗程共4周)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无差别。应用WHO胃肠道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观测和评价,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结果   接受化疗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呕吐程度比未感染者严重,其中Ⅲ~Ⅳ度呕吐(χ2=21.92,P < 0.001),Ⅰ~Ⅱ度呕吐(χ2=9.73,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抗菌治疗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比常规止吐患者减轻,A组治疗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81.39%(35/43),明显高于B组的58.14%(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 < 0.05)。   结论   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联合常规止吐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和缓解化疗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甲型H1 N1流感患者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地区含天津市11家医院)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确诊病例共计114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 n=70)与危重症组 n=44),根据患者预后分成生存组n=99)与死亡组 n=15),分别分析比较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危重症组患者与重症组患者在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并发症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死亡组患者与生存组患者在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 DIC 继发感染并发症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患者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继发感染并发症,以及DIC时,应警惕患者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的可能,及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甲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可能影响甲流病情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地区11家医院2009甲型H1N1流感住院成年患者确诊病例共计10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时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时间,以探讨天津地区甲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可能影响甲流病情的因素.结果 男性病例和女性病例中的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中老年及老年病例中的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重症与危重症病例在脑力体力职业中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津地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住院确诊成年患者,其发病高峰在2009年第47周前后,多在城镇地区,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分布较为平均,体力工作组发展为危重症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不同企业职工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对来自不同企业职工552人进行急救知识问卷调查,根据职工单位不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职工急救知识点掌握存在一定差异。结论针对不同企业应采用不同的急救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职工参与急救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调查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分布情况,观察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85例慢性乙型肝炎(其中HBV基因型B型219例,C型66例)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及96周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定量.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B组以及C组HBV DNA转阴率为30.6%及36.4%,HBV DNA下降均值为(1.36±0.98)eopies/ml及(1.31±1.40)copies/ml(P>0.05);治疗24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3.8%及42.4%,HBV DNA下降均值为(2.19±1.18)copies/ml及(2.22±1.10)copies/ml(P>0.05).治疗48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8.8%及45.5%,HBV DNA下降均值为(2.98±1.24)copies/ml及(2.97±0.92)copies/ml(P>0.05).治疗96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4.8%及48.5%,HBV DNA下降均值为(3.41±1.68)copies/ml及(3.50±1.72)copies/ml(P>0.05).治疗12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0.6%vs 8.6%及11.6%vs 9.3%,24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4.6%vs 11.3%及16.3%vs 11.6%,48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27.8%vs 21.2%及25.6%vs 20.9%,96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剐为36.4%vs 25.2%及39.5%vs 25.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复常率12周为59.8%vs 47.0%(P<0.05),24周为60.3%vs 63.6%,48周为76.3%vs 77.3%,96周为80.0%vs 80.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B型及C型,病毒应答、生化应答及血清学应答相当,阿德福韦酯时HBV基因B型及C型疗效无明显影响.本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发现A、D型.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对腹部结外淋巴瘤CT表现的回顾分析,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13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对该组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腹部结外淋巴瘤13例:其中胃2例,脾脏2例,肾脏2例,小肠5例,结肠2例(包括回盲部)。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大部均匀之软组织密度影,所累及脏器整体形态尚存,增强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延迟强化。结论腹部淋巴瘤共性表现包括:瘤体密实;瘤体内可见原有组织的解剖结构残留;CT多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一般轻度至中度延迟强化;受累脏器整体形态尚存。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评价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157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及奥美拉唑三联(A)组77例,单用生长抑素(B)组42例及单用垂体后叶素(C)组38例,记录并比较三组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率93%(72/77),明显高于B组78%(33/42)和C组55%(21/38),P均<0.05.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C组(44%,P<0.05),而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P>0.05).结论 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