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目的 探讨collybistin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染色,观察collybistin在脊髓中的分布;利用行为学实验,评估collybistin在痛觉传递中的作用;利用电生理实验,研究collybistin对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 Collybistin分布于脊髓神经元中;通过转染针对collybistin的shRNA (shRNA-collybistin),发现shRNA-collybistin能够诱发正常小鼠的痛觉敏化(P<0.05);脊髓过表达collybistin,可明显缓解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敏化(P<0.05);ShRNA-collybistin也可明显降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中的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IPSCs)的幅值和频率(P<0.05);脊髓过表达collybistin,可逆转外周神经损伤对mIPSCs的降低作用(P<0.05)。结论 Collybistin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小鼠痛觉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探究曲美他嗪对大鼠缺血性胆管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IRI组,n=10)、曲美他嗪预处理6 h组(TMZ-6h组,n=10)以及曲美他嗪预处理3 d组(TMZ-3d组,n=10)。缺血时间30 min,再灌注24 h后取材;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各组胆管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LP、DBil水平,胆管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和凋亡相关信号分子,如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idak t检验。结果 HE染色示BIRI组大鼠胆管上皮细胞部分连续性中断、坏死脱落,TMZ-6 h组胆管组织无明显变化,TMZ-3 d组胆管上皮细胞边缘较清晰、少量坏死脱落细胞。与Sham组相比,BIRI组ALT、ALP、DBil、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总结单中心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的病历资料和经验.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类标准作为潜在捐献者的临床选择标准,共发现56例潜在捐献者.56例中,40例未同意捐献,16例同意捐献(其中1例在治疗过程中因全身严重感染放弃了器官获取),最终15例成功捐献,共获取12个肝脏和22个肾脏用于移植.结果 12例肝移植受者恢复良好.20例肾移植受者中,2例采用双肾带膀胱袢移植的受者术后切除了移植肾,另外2例术后分别由于移植肾破裂和血栓形成而切除移植肾,其余受者恢复良好.结论 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者来源,但需严格掌握潜在捐献者的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134.
随着对肝脏生理学、肿瘤学和解剖学的深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装备的发展,肝脏肿瘤手术切除逐步迈向精准阶段。在术中明确肿瘤边界对实现精准肝切除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尚未临床普及但有应用前景的检测手段,如术中吲哚氰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导航技术、纳米分子探针介导的近红外分子显像技术。认为在未来肝脏手术中,多种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5.
目的: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肿瘤突变负荷(TMB)数据,构建并验证肝细胞癌(HCC)风险评分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HCC患者体细胞突变数据、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绘制HCC患者基因突变图谱,分析TMB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预后基因并构建HCC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基因突变图谱揭示了HCC患者基因突变特征。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TMB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χ2=6.632,P=0.01),且较高的TMB水平与高龄(χ2=10.328,P=0.001 7)、男性(χ2=9.384,P=0.002 9)和N0分期(χ2=4.723,P=0.03)有关。将所有HCC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n=177)和验证集(n=178),在训练集中,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了FABP6、PFKP和PROK1 3个预后基因并构建HCC风险评分预后模型:风险评分=(0.132 08 × FABP6表达量)+(0.153 83×PFKP表达量)+(-0.180 47×PROK1表达量)。将训练集及验证集中样本按风险评分分为高风险组和低分险组,训练集中低风险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χ2=66.725,P<0.000 1),验证集中结果相同(χ2=38.364,P<0.000 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风险评分(HR=2.016,95%CI:1.356~2.997,P<0.001)、病理分期(HR=1.591,95%CI:1.274~1.987,P<0.001)是HCC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TMB水平与HCC预后相关,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能力,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前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了解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胆囊切除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组)和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后急性胰腺炎( 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的病因均为胆囊结石,且其中24例为胆囊多发小结石;B组占同期所有病因导致急性胰腺炎的8.9%,其中16例为胆源性胰腺炎,6例病因未明,10例为复发性。 A组DBIL/TBIL、GGT异常例数均多于B组( P均<0.05)。肝功能检验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胆囊切除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是胆囊多发小结石,多数病例DBIL/TBIL(>50%)及GGT高于正常,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为胆总管结石,并且具有复发性。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分析二次肝移植受者手术死亡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84例二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二次移植采用经典非转流术式78例,背驮式6例.供、受者门静脉端端吻合83例,门静脉-腔静脉半转位1例;肝动脉端端吻合78例,供肝动脉与受者的脾动脉吻合4例,与腹主动脉搭桥2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0例,胆道端端吻合并留置T管72例,置管外引流2例.分析指标包括受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二次移植距初次移植时间和二次移植原因,供肝因素包括热缺血时间、冷保存时间,手术因素包括手术耗时、无肝期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胆道重建方式和胆漏发生率.结果 84例中,72例术后恢复顺利,12例死亡.在所设定的分析指标中,经逐步回归模型检验,术中输注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危险度为1.000,95%可信区间为1.000~1.000,P=0.009;胆漏的相对危险度为3.935,95%可信区间为1.107~13.990,P=0.034.结论 术中输注红细胞数量和胆漏是二次肝移植受者手术死亡的风险因素,由经验丰富的移植医生来完成二次移植手术,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选择合适的胆道重建方式,避免胆漏,可以降低二次移植受者的手术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评价米兰标准、UCSF标准、Up-to-seven标准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补救性肝移植适应症选择标准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治疗组自199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实施的724例肝癌肝脏移植病例数据,其中包括107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行补救性肝移植术病例,对不同选择标准在各组病例的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首选肝脏移植患者米兰标准、UCSF标准、Up-to-seven标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75.5%,73.4%.对于补救性肝脏移植,米兰标准、UCSF标准具有与首选肝脏移植一致的有效性,受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83.1%,72.6%;而Up-to-seven标准则不具有一致的有效性,符合该标准的补救性肝脏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仅为49.9%,不符合Up-to-seven标准补救性肝脏移植受者的5年生存率为49.4%,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米兰标准、UCSF标准对于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补救性肝移植适应症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有效性,Up-to-seven标准有效性则较低;对于补救性肝癌肝移植应进行三维变量的标准选择,包括首次肝切除时肝癌数据、补救性肝脏移植评估时复发肝癌数据以及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39.
劈离式肝移植可以有效解决供肝短缺的问题,但劈离式肝移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应引起移植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0.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reconstruction of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in right lobe (without middle hepatic ve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5 cases of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of right lobe without middle hepatic vein were analyzed, and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were reconstructed. All donors underwent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vascular anatomy, GRWR and graft volume/ESLV. Fifty-one grafts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of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with cold-storage cadaveric iliac veins. Great saphenous vein, varicose umbilical veins, recipient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s and recipient intrahepatic veins were used respectively in the remaining 4 cases. Results One recipient died of obstruction of out-flow on the postoperative day 43. One recipient was converted to cadaver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t the 7th day after operation, because of acute liver function failure. The remaining 53 cases recovered successfully. Conclusion Reconstruction of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with proper materials in right lobe (without middle hepatic ve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feasible, and the effect is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