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本文报道按开罗会议制订并于1992年发表的“超声诊断在血吸虫病应用中试行标准化方法”,对585位正常人群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获得不同年龄、身高、体重者肝脾大小及门脉血管内径正常范围值,为今后超声检查血吸虫病患者判断异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对ELISA检测血吸虫抗体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操作技术改进的研究.将反应板中的包被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及抗原抗体酶联第二抗体复合物(简称连酶物)分别直接暴露于不同气温空气中比较试验。发现较高温中气可损坏连酶物的活性,其影响作用随连酶物的暴露空气时间的延长,反应消光值逐步下降呈指数曲线回归关系,揭示了影响ELISA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证明连酶物的活性受损主要与空气湿度有关。简易的连酶物湿保护法试验成功,从而解决了ELISA不稳定的关键技术,对ELISA的推广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将80例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管负压引流组27例和双管负压引流组53例,并对其不同引流方法下皮瓣坏死及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双管负压引流组皮瓣坏死和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单管负压引流组(P<0.05).认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双管负压引流,可减少皮瓣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且对术后行放疗及化疗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特别是特大手术、重症休克、病情不稳定手术中,有利于术中、术后的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输血输液,在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106.
以微丝蚴固相抗原酶免疫试验法,检查了101例微丝蚴血症患者和200例健康人。按本文拟订的标准判断阳性、可疑阳性、假阴性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1.09%,7.92%,0.99%和1.5%。在与血吸虫、肺吸虫和钩虫病人血清作交叉试验中,仅发现与钩虫病人(1/10)有交叉阳性。用本法和厚血膜片法现场检查了480例,发现前者阳性20例,后者7例(其酶免疫试验均阳性)。初步认为,本法诊断丝虫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现性,因而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国内外学者对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注意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已有试验表明,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起始因素之一,血小板a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是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2例在我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2例,给予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护肝片、维生素等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环醇25mg,3次/d,口服,共治疗3mo。结果疗程结束时,按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临床显效率73.75%,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临床显效率63.89%,总有效率79.17%,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是一种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张素娥  刘影 《河北医药》2008,30(7):966-967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CURSA)患者孕早期蜕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物-2(TIMP-2)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URSA患者25例(URSA组)与正常早孕女性19例(正常早孕组)蜕膜组织中MMP-2、TIMP-2及TGF-β1的表达.结果 URSA组患者MMP-2表达(86±20)低于正常早孕组女性(193±36)(P<0.05);UHSA组TGF-β1的表达(176±38)高于正常早孕组(68±19)(P<0.05);URSA组MMP-2/TIMP-2(0.9±0.3)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1.9±0.4)(P<0.05);URSA组TGF-β1与MMP-2呈显著负相关(r=-0.912,P<0.05).结论 URSA患者孕早期蜕膜组织中 MMP-2与TGF-β1水平显著负相关,TGF-β1的高表达影响了MMP-2的生成,使MMP-2/TIMP-2失衡,可能导致URS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张素娥 《河北医药》2013,35(6):920-921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一种激素敏感性肿瘤,临床常表现为无症状,但一些女性表现为骨盆疼痛,不孕症,严重出血,甚至贫血。它也是临床上导致子宫切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子宫肌瘤导致的医疗支出高达20亿美元[1],作为一种严重威胁育龄女性身体健康的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子宫肌瘤的认识逐渐深入,现就子宫肌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患病率国内报告住院患者中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3.3%~20.45%,子宫肌瘤多发生于41~50岁,占50%,其次在31~40岁,21~30岁和50~60岁少有发生,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极少发生[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