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1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张熙 《中医药导报》2003,9(9):57-58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 ,采取多媒体教学能使动态静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完整地反映事物的全过程 ,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和艺术性 ,与传统教学相得益彰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死亡病例回顾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进一步明确食管癌患者手术死亡率,探讨不同时期食管癌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54年1月开展食管外科至2003年12月50年间经外科成功切除食管癌手术2 572例.按年代作统计,将前32年(1954年1月~1985年12月)和后18年(1986年1月~2003年12月)分为A、B两组,并就其术后死亡116例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A组手术死亡44例,死亡率为8.15%(44/540).B组手术死亡72例,死亡率为3.54%(72/2 032).A、B两组死亡原因分析差异不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吻合口瘘,其次是呼吸衰竭和呼吸循环衰竭;再次是心肌梗塞.结论:吻合口瘘、呼吸衰竭、呼吸循环衰竭、心血管病变(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是本组食管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几千年来,触诊一直是医生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很多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感受病灶的软硬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就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软组织,其软硬度差异极大。然而如果病灶小、不在体表,医生就很难靠手感受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有一天,软组织的硬度(弹性)也可以像解剖图像一样,定量地显示在医生面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调清洗对人群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在2012年无锡市清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星级宾馆中,选择两家宾馆的从业人员进行清洗前后主观感受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清洗前后从业人员对工作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打分的满分率(χ2=21.017,P1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洗后满分率明显提高。在清洗后1个月上班时间皮肤干燥、瘙痒、发红症状(χ2=9.062,P1=0.003)和失眠、嗜睡(χ2=4.018,P1=0.045)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由宾馆内环境导致的鼻部刺激、鼻塞、流涕(χ2=5.546,P1=0.019)、咳嗽、咳痰、胸闷、气喘(连续性校正后χ2=4.900,P1=0.027)以及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连续性校正后χ2=5.568,P1=0.018)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清洗后从业人员对工作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上升,对人群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物体均在按照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活动,如睡眠、觉醒、体温、血压、心率、内分泌、情绪及认知等随着昼夜而出现规律性变化。这种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其中睡眠-觉醒是所有生理机能波动变化中的最基本节律。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长期反复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引发慢性睡眠生物节律紊乱,表现为睡眠-觉醒时间与自然昼夜节律不协调,或表现为诸如入睡困难、多次觉醒、睡眠不足或睡眠时相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已被确认为冠心病(CHD)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CHD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间歇性缺氧、交感神经激活、氧化应激、高凝状态、炎症反应、内皮功能损害、代谢异常等有关。关于持续正压通气对CHD是否有积极意义尚有争议。该文简述了OSAS分型、诊断的关键方面,着重讨论OSAS参与CHD的可能机制,回顾了目前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CHD影响的证据,并对CHD合并OSAS患者的治疗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疼痛消失76例,减轻6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6~62个月,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3例,脑脊液耳漏1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面瘫2例,听力下降2例,耳鸣3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规范娴熟的手术操作,积极应用监测技术,神经内镜的辅助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女性患者,14岁。6年前因“尿频”于外院就诊,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并给予中成药治疗。定期监测尿常规,尿蛋白(-~++)。患者于每次剧烈运动或劳累后出现明显泡沫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