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为建立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采用经口感染狗肠壁上寄生的成虫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进行细胞融合。结果显示经筛选克隆后建立了一株分泌抗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G5E8F4E4。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12800。初步建立了分泌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JurkatT淋巴细胞等的影响。方法PBMC及JurkatT淋巴细胞用含不同浓度(1000、100和10μg/ml)囊液的DMEM培养基培养5d后,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含植物血凝素(PHA)的DMEM培养基培养PBMC,以MTT法观察PBMC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值,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PBMC细胞凋亡。结果各浓度囊液对PBMC和JurkatT淋巴细胞未显示出毒性作用。囊液不影响PHA对PBMC的增殖功能。在1000μg/ml囊液组CD4+、CD8+细胞数量与空白对照组(CD4+72.08±4.10,CD8+29.32±2.62)相比,CD4+(49.32±8.32)显著减少(P<0.05),CD8+数量(32.02±6.57)略增加(P>0.05),CD4+/CD8+比值减少。未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可以使CD4+、CD8+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改变,向Th2免疫抑制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93.
泡球蚴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及培养产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泡球蚴体外培养模型进行改进,并对培养产物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培养肝癌细胞(Bel7404),留取细胞上清液.取泡球蚴组织,用含肝癌细胞培养上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于37 ℃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7 d.实验期间对囊泡进行计数,观察囊泡生长情况,记录囊泡最大、最小直径,绘制生长曲线.培养结束后,取培养囊泡壁及其囊液分别进行DNA鉴定和蛋白定量.结果 泡球蚴在含肝癌细胞上清液的DMEM中能生长,囊泡直径0.5~5.0 mm;囊液蛋白含量为1.8 mg/ml,囊壁DNA经PCR扩增出Em特异性200 bp条带.结论 1)泡球蚴体外生长因素可不依赖培养细胞本身;2)由于体外与动物体内的培养环境的不同,可能引起囊泡内囊液的蛋白含量有所差异;3)DNA检测证明培养产物为泡球蚴;4)利用肝癌细胞上清液建立泡球蚴体外培养改良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肝脏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以Wistar大鼠作肝细胞供者,采用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流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取1×106肝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铺底35 mm培养皿,无血清培养20 h后以泡球蚴囊液置换培养液培养24 h和48 h,期间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另取1×105肝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铺底96孔培养板,同上培养,MTT法检测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脏细胞毒性作用. 结果 与泡球蚴囊液共培养后肝细胞贴壁生长良好,MTT法测定肝细胞存活率为77.5%~100%.培养24 h后肝细胞增殖指数(PI)泡球蚴囊液处理组为(49.35±4.00)%,对照组为(82.00±6.00)%;培养48 h后两组肝细胞增殖指数(PI)分别为(27.61±6.00)%和(67.00±10.0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无毒害作用,但对肝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
氟是一种在生物圈内广泛分布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现代科学认为,微量的氟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的维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1],但是由于地质构造、工业污染等客观原因,部分地区居民系统暴露于自然高氟环境,因而患染了一系列慢性全身性疾病,是为地方性氟中毒[1].我国是世界上地方性氟中毒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6.
磷制剂对砷染毒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磷制剂对NaAsO2染毒的Vero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NaAsO2处理细胞后,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磷制剂,通过噻唑蓝还原法(MTT)观察对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并用维生素E作为标准对照.结果 一定剂量NaAsO2对Vero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207.00 mg/L,103.50 mg/L,51.75 mg/L三种剂量的磷酸钠及53.3 mg/L,26.65 mg/L的卵磷脂对砷染毒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拈抗砷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维生素E的拮抗作用相比,高剂量的磷酸钠与维生素E相当,中、低剂量的磷酸钠及高、中剂量的卵磷脂的保护作用次于维生素E,而次磷酸钠的作用相反,与砷的毒性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磷制剂对对砷染毒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是双向的,与磷的不同价态、不同化合物在体内代谢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究PLK1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犬胆汁刺激下向成虫方向发育,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通过免疫组化定位PLK1基因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切割分离成虫头节和后颈节段,收集样本运用荧光定量qPCR量化PLK1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部位的表达量水平,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向成虫方向发育的体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的虫体56 d获得4个节片;PLK1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包囊生发层中高表达量。虽然在成虫和原头蚴表达较低,但免疫组化显示在原头蚴吸盘的底部和成虫头节的下部链体延长区域的表达高于其他部位(F=14.87,P<0.05)。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干细胞相关基因PLK1的表达明显位于生发层细胞和激活原头蚴的头节底部以及链体增长区域,PLK1是棘球绦虫成虫发育干细胞区域的高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