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肺栓塞合并胸腔积液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减少其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肺栓塞合并胸腔积液病例。结果94例肺栓塞中合并胸腔积液36例,占38%,其中少量积液30例,中等量积液4例,大量积液2例。双侧积液21例,右侧积液9例,左侧积液6例,心包积液4例。6例中、大量积液胸水检查,均为渗出性,其中4例为血性(2例为肺癌)。36例中D-二聚体升高35例;螺旋CT36例均有肺动脉栓塞改变,其中2例合并肺不张,4例合并心包积液。15例作肺通气灌注扫描均有阳性表现。结论肺栓塞是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特别是血性积液,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及时筛查D-二聚体,阳性者高度怀疑肺栓塞,再行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观察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AG)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CD4+/CD8+T细胞及IL-8、TNF-α的影响.方法 通过静脉对AECOPD患者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ELISA法检测IL-8、TNF-α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3+淋巴细胞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组(AG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93.33%vs 73.33%);治疗后AG组IL-8[(102.11±13.57) ng/ml]、TNF-α[(0.83±0.26)μg/L]水平低于对照组[(137.46±12.9) ng/ml、(1.34±0.42)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G组CD3+淋巴细胞绝对值(0.69×109/L)高于对照组(0.50×109/L) (P<0.05).结论 谷氨酰胺可促进AECOPD患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同时减少IL-8、TNF-α的表达,从而可能对AECOPD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3.
熊艳  关开泮  陈国伟  李欣  唐皓  叶海宁  詹红 《新医学》2006,37(5):303-304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在COPD伴呼吸困难患者中的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COPD伴呼吸困难,UCG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或等于0.5的40例为心力衰竭组;COPD伴呼吸困难,LVEF高于0.5的40例为无心力衰竭组;40名同期健康体格检查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3组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浓度.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浆N-末端脑钠肽浓度比无心力衰竭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分别为(961±138)pmol/L、(301±88)pmol/L、(190±56)pmol/L(P<0.01~0.05);心力衰竭组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浓度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比Ⅱ、Ⅲ级患者显著上升.结论:血浆N-末端脑钠肽浓度测定对鉴别COPD伴呼吸困难患者是否由心源性疾病导致及评估心功能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候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双侧大腿后侧、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底的体表温度,并于健侧和患侧之间进行比较。对6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析临床疗效与红外热成像图温差的关系,并对红外热像图温差值与证候积分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健侧与患侧下肢温度的比较。60例患者大腿后侧、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底部的健、患侧温度分别为(34.46±1.08)℃、(31.87±1.10)℃,(34.45±1.07)℃、(31.79±1.07)℃,(33.43±1.05)℃、(31.1±1.06)℃;(32.65±1.08)℃、(30.20±1.06)℃,(30.75±1.08)℃、(28.36±1.07)℃。患侧温度明显低于健侧(P<0.05)。2临床疗效与红外热成像图温差的关系。60例患者临床控制8例、显效28例、有效24例。红外热成像显示,不同临床疗效下的患肢温差变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好的患者,其患肢温差变化大。3红外热像图温差值与证候积分差值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温差值与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呈正相关(r=0.584,P=0.001)。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疗效评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