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5 毫秒
91.
合并用药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并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或减低毒副反应,抗菌药物并用,还可延缓或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从处方分析中可看出,有些药应该并用的而没有并用,从而失去增效机会,有些药不该并用而并用了,轻则减缓药效,延误病情;重则产生毒副反应、严重的并发症,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2.
医院感染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医院感染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它已经引起了各国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它不仅从健康方面影响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同时造成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关节滑膜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致残性疾病,近50%的患者于发病2年内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和(或)骨侵蚀[1].如早期给予干预性治疗可以降低骨破坏,因此,R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临床虽然有一些检查可帮助诊断,如X线、磁共振、实验室检查等,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本文分析研究了高频超声对46例RA 552个小关节的检查结果,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早期RA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4.
体外循环对病人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OKT单克隆抗体玫瑰花试验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3例CPB手术前后风心病和先心病病人的T细胞亚群和Ig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发现,CPB术后早期风心病和先心病病人的Th细胞,Th/Ts比值及IgG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术后2周风心病和先心病病人的T细胞亚群均恢复至术前水平,风心病和先心病病人的IgG分别于术后2周和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95.
体外循环对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测定法,对13例风心病和13例先心病病人在体外循环处行心脏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活性进行动态测定。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术后早期,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降低,抑制因子活性升高;术后2周均恢复至术前状态。本研究初步证实体外循环术后,病人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表现为对红细胞免疫附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96.
对于带机械瓣的心脏病患者常规应用新抗凝片终身抗凝。最近,我所对1例带机械瓣的孕妇于分娩前后改用肝素抗凝,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
98.
~(34)体外循环对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的影响[吕琪,兰鸿钧,蔡俊坚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5,11(5):269]用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测定法,对13例风心病和13例先心病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活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针刺“天枢”不同深度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传导功能及结肠P物质(SP)、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每组10只。采用1 mg/mL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 mg/kg)灌胃复制STC大鼠模型。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予“天枢”电针干预,分别直刺进针3、4.5、10 mm,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15 d。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检测大鼠首粒黑便排出的时间,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结肠肌电频率和振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P和ICC特异性标志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的阳性表达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肠肌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振幅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SP、c-kit阳性表达面积明显缩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0.01),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结肠肌电频率明显升高(P&...  相似文献   
100.
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610患者的常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本组HBsAg(+)、HBeAg(+)、抗-HBcAg(+)血清样本226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85.84%;HBsAg(+)、HBeAg(+)血清样本45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93.33%;HBsAg(+)、抗-HBeAg(+)、抗-HBcAg(+)血清样本298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44.97%;HBsAg(+)、抗-HBcAg(+)血清样本41份,Pre—S1Ag阳性检出率为70.73%。HBeAg(+)组Pre—S。Ag检出率为87.08%,HBeAg(-)组Pre—S1Ag检出率为35.80%,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cAg(+)组Pre·S1Ag检出率为64.50%,抗-HBcAg(-)组Pre-S1Ag检出率为82.55%,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是HBV复制的可靠指标,与乙肝标志物联合检测可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