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目的:探讨肋骨细微骨折在斜横断位重建基础上鉴定骨折的最佳检查时间,避免误诊、漏诊,减少患者检查次数及辐射的暴露机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肋骨骨折的患者,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及此基础上的斜横断位重建,首次检查均在1周内,于2~9周内随访,部分9周以后继续随访。统计复查与首次检查有差别的骨折,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其骨折数的差异。结果:共47例随访具有差异,外伤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总数为130根,最终确定骨折数为254根。伤后第3~8周复查与首次检查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伤后第2周、第9周及以后复查与首次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肋骨斜横断位CT重建及伤后第3~8周随访是明确有无肋骨骨折及确定骨折数目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女性组为(7.0±2.5)mm,小于男性组(8.1±2.5)mm;t值=2.42,P<0.05);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男性组(0~61.36%,中位数为26.82%)与女性组(0~65.41%,中位数为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为(7.6±2.0)mm,受压程度为0~65.41%,中位数为27.65%;IVCS组受压髂静脉前后径为(2.7±1.1)mm,髂静脉的受压程度为55.18%~100.00%,中位数为76.12%,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小于对照组(t=12.78,P<0.05),受压程度大于对照组(Z=-8.18,P<0.05).31例IVCS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8例,右侧髂总静脉受压2例,另1例左右髂总静脉分别受到左右髂总动脉压迫.15例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 CTA能准确测量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并判断受压程度,CTA还能清楚显示IVCS的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诊断IV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两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横断面及正交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内径和面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平均内径、面积及其比值[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8±2.7)、(19.1±5.3)mm,面积分别为(171±61)、(244±112)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9±0.12和1.03±0.30,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65±0.20和0.93±0.47]均大于正交断面[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1±2.3)、(15.6±3.5)mm,面积分别为(157±51)、(182±74)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5±0.10和0.83±0.16,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59±0.19和0.68±0.25]相应数值(t=3.525—7.979,P均〈0.01)。正交断面左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和面积比均大于右侧(t值分别为13.030和10.942,P均〈0.01)。右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夹角小于左侧(P〈0.01)。在非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处测量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及正交断面上的面积[分别为(9.2±3.5)mm和(209±63)mm^2]大于女性[分别为(6.0±3.1)mm和(150±74)mm^2](t值分别为3.120和2.880,P〈0.01)。在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左髂总静脉正交断面面积及其与下腔静脉面积的比值[分别为(207±90)mm^2和(0.80±0.34)]大于女性[分别为(138±38)mm^2和(0.59±0.14)](t值分别为2.811和2.245,P〈0.05)。结论CTA能多平面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并可进行多方位准确测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对比磁共振质子压脂成像(Fat Suppressed-Proton Density-Weighted Imaging,FSPDWI)和关节镜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检查结果,分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磁共振质子压脂成像表现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88膝)半月板病变的磁共振质子压脂和关节镜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及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在MRI图像上按照形态分型和损伤部位划分,并与关节镜下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S-PDWI对诊断半月板撕裂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75%.结论 FS-PDWI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6.
27.
针对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制定不同的带教方案是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前提,严格的管理制定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热情是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8.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腰椎体的横向驰豫时间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5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行MRI检查,FSE序列:矢状位T1WI、T2WI及横断面T2WI。测量每个腰椎体的两个不同TE值的信号强度,计算出各腰椎的横向驰豫时间(tratlsverse relaxation time,T2)。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年龄组腰椎的T2值的差异性以及椎间盘退变与腰椎的T2值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组各腰椎的T2值是有明显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随年龄增长有延长趋势;并且在同一年龄组中,不同椎体的T2值有差异;在椎间盘退变组中。椎体的T2值较正常组明显延长(t检验,P〈0.01)。结论MRI的B值的测量能较好的反映腰椎骨髓随年龄变化规律以及腰椎骨髓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按头颅?五官?胸部?腹部?盆腔?骨骼肌肉部位系统分为六个学组,分别由一位导师担任领头人,由高?中?低年资医师形成梯队,负责各部位系统的科研及教学?把影像专业实习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2~4人?每个导师负责一个小组,不但指导他们的学习,而且对他们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实行导师制可“因材施教”,是符合教育学规律的,使实习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影像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而且可以从这些优秀的影像科医生身上学到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思想品德?影像专业实习生导师制的带教管理模式是一种人性化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体位对结肠隆起性病变CT仿真结肠镜(CTvirtualcolonoscopy,CTVC)成像的影响。方法56例患者行结肠直肠螺旋CT检查,并进行工作站后处理,分别获得结肠、直肠的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成像等二维、三维图像,并于临床病理对照。将病灶按直径≤5mm、5mm~10mm、≥10mm分为3组,分析双体位下CTVC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增生性息肉4例,腺瘤8例,多发性息肉3例,结肠、直肠癌31例。双体位下病灶检出率较仰卧位提高,双体位下大肠扩张满意度高。结论采用双体位能有效提高结肠隆起性病变的CTVC成像效果。结合其他后处理方法,能明显提高CTVC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