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2001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采取问卷形式对3400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针对调查结果中相关因素,采取相应对策,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8所市、区级医院消化门诊确诊的340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1]。均经电子结肠镜和(或)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确诊,并排除器质性胃肠道疾病或具有肠道症状的全身性疾患。1.2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8所医院均由1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或护师负责调查登记。采集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手术治疗前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48例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和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照50例健康成年(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②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与48例(单纯性肠梗阻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经手术证实的21例肠坏死者与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纯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性肠梗阻组明显升高(P〈0.001)。②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无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分别为P〈0.05, P〈0.001, P〈0.001)。③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者(分别为P〈0.005, P〈0.001, P〈0.05)。④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8211, r=0.8546, r=0.6497;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值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则对绞窄性肠梗阻早  相似文献   
43.
目的:调查和分析常见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状态,探讨其与肿瘤临床分期、年龄、各项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方法:对220例新人院的恶性肿瘤病人进行相应的人体测量(体重指数、上臂中点周径、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肉周径)、蛋白质代谢指标检测和卡氏评分,应用PG-SGA进行营养状态评估. 结果:在220例病人中,入院时总体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7.3%,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80.5%,高于非消化道肿瘤病人的58.7% (P <0.05).31.8%的恶性肿瘤病人在入院时急需进行营养干预.PG-SGA评分越高,卡氏评分越低,病人活动能力越差.PG-SGA评分与各项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指标成负相关. 结论:住院的消化道肿瘤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PG-SGA评分与卡氏评分、各项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指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胰胆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球部在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总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中发现的8例胰胆管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球部的特点以及胆胰病变特点。结果8例均有胆绞痛表现,肝外胆管扩张,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证实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逐渐变细变窄,远端呈现钩状。乳头周围可见黏膜糜烂改变。结论胰胆管共同通道开口于球部较为少见,不但与复发性、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有关,而且与胃溃疡、急性胆管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MicroRNA-21对胃癌细胞中PDCD4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MGC-803人胃癌细胞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不相关siRNA)、mir 21组(转染miRNA-21质粒)、mir 21 Inhibitor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PDCD4 siRNA组(转染PDCD4 siRNA)。分别于转染后36、48、72小时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及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中PDCD4基因及蛋白水平,运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阴性对照组比较,mir 21组PDCD4表达量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P<0.05);mir 21 Inhibitor组PDCD4表达量增多(P<0.05),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1),细胞总凋亡比例增高(P<0.05);PDCD4 siRNA组PDCD4表达几乎完全被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P<0.01),36小时时细胞总凋亡比例减少(P<0.05)。而阴性和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PDCD4表达量、细胞增殖与凋亡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icroRNA-21能靶向调控PDCD4,抑制胃癌细胞MicroRNA-21的表达后可上调PDCD4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刘春安  姜海平 《广东医学》2005,26(2):208-209
目的 观察口服谷氨酰胺对胃肠肿瘤术后化疗致肠道损伤的影响 ,为临床上预防化疗所致的肠道损伤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选择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准备行化疗的 3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n =17)化疗时不口服谷氨酰胺 ,观察组 (n =17)化疗同时口服谷氨酰胺颗粒 (30g/d) ,分 3次服 ,连续 7d ,两组患者均行 5 -FU CF化疗方案 ,连续 5d ,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尿中乳果糖 /甘露醇浓度(L/M)比值、化疗毒副反应的变化。结果 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 :对照组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降低 ,为 (5 35 4 2±5 3 75 ) μmol/Lvs (5 6 5 6 8± 5 5 39) μmol/L(P <0 0 1) ;观察组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增高 ,为 (6 11 15± 88 2 3) μmol/Lvs(5 92 4 2± 83 0 9) μmol/L(P <0 0 5 ) ;观察组口服谷氨酰胺后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为 (6 11 15± 88 2 3) μmol/Lvs(5 35 4 2± 5 3 75 ) μmol/L(P <0 0 1)。尿中乳果糖 /甘露醇浓度比值 :对照组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增加 ,为 (0 0 4 5 3±0 0 0 78vs 0 0 4 2 2± 0 .0 0 79(P <0 0 5 ) ;观察组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降低 ,为 (0 0 331± 0 0 0 6 1)vs (0 0 374±0 0 0 78) (P <0 0 1) ;观察组口服谷氨酰胺后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为 (0 0 33  相似文献   
47.
西安华山机械制造厂自1992年7月初在全省正式创办第一所“家庭健康敦育学校”以来,他们按照教学计划,组织职工家属收看由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  相似文献   
48.
阿司匹林所致胃肠黏膜损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司匹林(ASA)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几十年来一直是临床上久盛不衰的药物。近年来,其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用途日益广泛。随着ASA的普遍应用,该药所致胃肠黏膜损伤倍受临床医生关注。现就近年来有关研究概况作扼要回顾。一、流行病学ASA均有剂量相关的...  相似文献   
49.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和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关键.内镜与活组织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方法,但活检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内镜下黏膜染色不仅可以确切获得病变形态学的判断,且有利于正确选择活检部位[1].有文献报道,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与一些癌基因产物的表达有关[2,3].本文探讨内镜下碘染色联合组织P53、生存素及端粒酶检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毕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后吻合口后间隙内疝的原因,总结吻合口后间隙内疝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吻合口后间隙内疝的诊治情况,参阅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手术证实,1例术前诊断,4例术前诊断为腹膜炎或肠梗阻;输入袢长(15~23cm)导致后间隙较宽,吻合口后间隙均未关闭;2例手术复位,2例因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1例因吻合口坏死行Roxen-Y吻合口重建;4例治愈,1例因高位肠瘘而死亡。结论吻合口后间隙内疝进展快、病情严重,需综合分析才能早期诊断,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关闭吻合口后间隙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