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急淋初治37例、缓解期32例,急非淋9例)细胞凋亡量、DN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碘化丙啶插入性DNA定量染色法。结果凋亡百分率在缓解期最高,为19.92±8.05,初治组为8.16±3.12,与正常儿有显著性差异;白血病儿DNA指数(DI值)、异倍体(AN)率、SPF值(S期细胞百分比)均显著性增高,异倍体的发生与肝脾大小、白细胞数有关,与FAB分型无关。结论小儿白血病细胞存在DNA含量的异常,凋亡量、SPF等指标对提示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急淋初治37例、缓解期32例,急非淋 9例)细胞凋亡量、DN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碘化丙啶插入性DNA定量染色法。结果 凋亡百分率在缓解期最高,为19.92±8.05,初治组为8.16±3.12,与正常儿有显著性差异;白血病儿DNA指数(DI值)、异倍体(AN)率、SPF值(S期细胞百分比)均显著性增高,异倍体的发生与肝脾大小、白细胞数有关,与FAB分型无关。结论 小儿白血病细胞存在 DNA含量的异常,凋亡量、SPF等指标对提示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在TPO和FL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体外扩增为巨核前体细胞的效果,为开展血小板减少症的细胞治疗建立实验条件。方法本研究采用人脐血经免疫磁珠法纯化分离的CD34+细胞,研究TPO+FL细胞因子组合对体外巨核前体细胞的扩增效果。结果显示在TPO与FL组合的作用下,脐血CD34+细胞(n=6)显著地扩增为巨核前体细胞(CD61+CD41+细胞),作用14天为较理想时间。无论是全细胞数和CD34+细胞,或是CD61+CD41+细胞和CFUMK,经过体外扩增,均显著增加。结论研究表明脐血CD34+细胞在TPO和FL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可有效地扩增为巨核前体细胞,第14天是培养较理想时间。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 Ⅲ)、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 二聚体(D D)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02~2004年,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39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名正常新生儿VWF、D D的水平及AT Ⅲ的活性,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 结果重度窒息组的AT Ⅲ明显降低;窒息新生儿血浆的VWF、D 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较无并发症组血浆的VWF、D 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颅内出血患儿升高最为明显(P<0.05,P<0.01)。 结论窒息新生儿表现以高凝状态为主的早期DIC、VWF及D D的升高与窒息的程度有关,VWF及D 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AT Ⅲ、VWF、D D等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心肌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及酶法分别测定35例合并心肌损伤的MAS患儿、30例无心肌损伤的MAS患儿及1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CTn-Ⅰ及CK-MB的水平。结果:心肌损伤组生后2~3 d CTn-Ⅰ浓度为(0.67±0.13) ng/ml,较MAS对照组[(0.07±0.05) ng/ml]和正常对照组[(0.07±0.03) 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n-Ⅰ是诊断新生儿MAS并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1日—12月31日深圳市坪山区幼儿园的儿童,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社会交往量表对学龄前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孤独症特质进行调查,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特质检出率为6.73%(1 507/22 407),缠结型、亲密型、自由型和松散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检出率分别为3.68%,8.35%,14.44%和13.22%;无规律型、灵活型、有规律型和僵硬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检出率分别为5.68%,4.41%,5.68%和11.63%。多因素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为亲密型和缠结型的家庭儿童孤独症特质发生风险相对较低(OR=0.62,95%CI:0.50~0.77;OR=0.27,95%CI:0.22~0.33);家庭适应性方面,灵活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发生风险较低(OR=0.76,95%CI:0.64~0.91),僵硬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发生风险较高(OR=2.07,95%CI:1.77~2.42)。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