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任宏 《北方药学》2014,(3):119-120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认为"脾胃虚,元气不足"可致发热,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12.
目的系统分析2005-2012年上海市猩红热发病特征及健康人群A组链球菌(GAS)携带状况, 探讨健康人群GAS监测和组合模型预测技术在猩红热早期预警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上海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组合模型, 对猩红热月度报告发病率进行分析和预测。采用GAS分离培养、菌型鉴定试验、emm分型和超抗原基因检测技术, 监测猩红热流行期间健康人群GAS携带状况, 并计算GAS标准化带菌率。结果2005--2012年上海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9410例, 以散发为主, 发病呈现季节性和周期性。2011年报告发病率达到高峰, 年均报告发病率6.012/10万, 患者以4。8岁年龄段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 郊区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市区, 发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ARIMA模型、ARIMA-GRNN组合模型和ARIMA.BPNN组合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MER)分别为0.268、0.432和0.131。使用预测效果最优的ARIMA.BPNN组合模型进行预测, 2013年l-6月上海市猩红热月度发病率将波动在o.446/10万至3.467/10万。2008年和2010年上海市<15岁社区健康人群未发现GAS带菌者, 而2012年带菌率为1.180%, 标准化带菌率为1.092%。2012年分离获得18株GAS, 其中15株为emm 12.0型(83.33%)。结论上海市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将继续小幅上升。社区健康人群GAS带菌率监测和组合模型预测技术可用于猩红热的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13.
<正>一、丙型肝炎防控全球形势目前,全球有超过1.42亿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每年约有540万例丙型肝炎新发感染,约7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感染及其相关疾病,丙型肝炎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19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承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健康威胁" ~[2]。2017年,135个成员国已作出积极的政策响应,其中84个  相似文献   
114.
1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44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经病理学证实的244例PRPT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①PRPT中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61.3%)和腹痛(25.8%);无症状早期病例21例(8.6%);②恶性腹膜后肿瘤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最多见,良性中以畸胎瘤最多见;③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阳性发现率仅为28.2%,消化道钡餐或钡剂灌肠检出率68.7%,B超检出率为86.9%,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2.1%;④良性肿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为91.5%,恶性肿瘤为51.2%,无症状的恶性PRPT为85.7%。结论 PRPT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是诊断PRPT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PRPT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PRPT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6.
117.
目的 本研究通过测定促炎和抗炎两方面的代表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6和IL-10,判断小儿肺炎相关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水平及其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入PICU的62例肺炎患儿分为肺炎组(n=31)、脓毒症组(n=20)、严重脓毒症组(n=11),分别测定人PICU第1天和第4天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小儿死亡危险评分Ⅲ及病死率显著高于肺炎组和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在入PICU第1天的血清IL-6水平依次递增,分别为(55.68±61.41) pg/ml、(57.46±96.56) pg/ml及(114.86±206.37) pg/ml,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10水平则依次递减,分别为(59.50±57.97) pg/ml、(41.27±28.37) pg/ml及(20.05±9.1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分别为1.51 ±2.42、1.48 ±2.50、14.47±2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PICU第4天3组患儿血清IL-6、IL-10及IL-6/IL-10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10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儿童肺炎相关脓毒症的严重程度,IL-6/IL-10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miR-101、蛋白激酶C-α(PKC-α)和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1)荧光定量RT-PCR
法检测57例胃癌组织标本对应的正常胃粘膜标本中miR-101的表达水平;(2)Western blotting检测57例胃癌组织标本对应的
正常胃粘膜标本中PKC-α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胃癌组织中miR-10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P<0.05);
胃癌组织中COX-2及PKC-α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2)胃癌中COX-2蛋白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
结转移、肿瘤病理分期有关(P<0.05);胃癌中PKC-α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和淋巴转移有关(P<0.05);(3)胃癌组织中COX-2蛋
白相对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中PKC-α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胃癌组织中miR-101表达呈负相关,两者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
0.531,P<0.05;r=-0.627,P<0.05)。结论miR-101、PKC-α和COX-2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miR-101和PKC-α可能是抑制
COX-2在胃癌中表达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低(无)应答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3个区2008-2009年出生的2047名新生儿,按“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抗-HBs,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婴儿低(无)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后,血清抗-HBs滴度最大值为14 982.7 mIU/ml,最小值为0.52 mIU/ml,几何平均浓度为408.04 mIU/ml。低(无)应答率为17%,其中无应答率为1.86%,低应答率为15.14%。经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月龄、是否早产、乙肝疫苗种类和母亲HBsAg、HBeAg是否双阳性5个因素是婴儿低(无)应答的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1.365(男性)、3.133(13~18月龄)、2.824(早产)、4.540(接种5μg疫苗)和2.298(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结论男性、13~18月龄、早产、接种5μg疫苗和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婴儿的免疫应答水平较低,应加强抗-HBs滴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0.
[目的]通过评价新生儿血源性乙肝疫苗免疫后的远期保护效果,为进一步完善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层抽样方法,从上海市2个区1986-1996年出生的有全程血源性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中抽取2692人作为调查对象,按免疫后不同时间分11个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定量、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平均为1.75%,未见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anti—HBc阳性率平均为3.64%,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势。anti—HBs阳性率平均为40.16%;18岁以下青少年anti—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9岁以上者anti—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5~19岁组人群anti-HBs阴性率最高(66.80%)。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家庭成员HBsAg阳性、男性、年龄增大是青少年感染乙肝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源性乙肝疫苗具有较持久的保护效果。建议开展15岁以上人群的定期随访,对anti—HBs阴性者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