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并胆胰管合流异常的MRCP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c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目前诊断胆胰管疾病最先进的非创伤性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cal bile-duct dilatation,CBD)是比较常见的胆道发育畸形,其主要病因是胆胰管合流异常(anonlous junction of panereatieobiliary duct,APBD)。目前,临床上确诊APBD主要依靠胆道造影(如术中胆道造影、ERCP等)。国内外有关MRCP诊断APBD的报道甚少。2年来,本院利用MRCP诊断CBD合并APBD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3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胆囊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GBA)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 本组行CT检查34例,其中术前确诊为GBA 25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5例,漏诊4例;行MRI检查20例,其中术前确诊为GBA 17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3例.CT及MRI平扫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部分腔内、外面毛糙不整.增强表现为动脉期黏膜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进展,延迟期持续强化,罗-阿氏窦腔内无强化.结论 CT与MRI对胆囊腺肌瘤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罗阿氏窦的显示可作为定性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与站立位数字化撮片(DR)比较,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的矢状位重建图(MPR)对腰椎滑脱和椎管矢状径评价的可行性和差异性.方法:选择拍摄有站立位DR片,同时进行了MSCT扫描的56例腰椎滑脱患者,由1位副主任医师在DR侧位片和MSCT正中矢状位MPR上测量腰椎滑移度和椎管矢状径,并间隔2周重复测量1次,所得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6例患者均为前滑脱,其中L3节段9例,L4节段25例,L5节段22例.DR诊断腰椎真性滑脱21例,假性滑脱35例,平均椎间滑移度(34.5±5.4)%,椎管矢状径(30.7±8.2) mm.MPR诊断腰椎真性滑脱32例,假性滑脱23例,平均椎间滑移度(31.7±4.4)%,椎管矢状径(25.3 ±4.3) mm,与DR片测量比较,滑移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1.22,P=0.28),而矢状径存在统计学差异(t =4.21,P=0.00),但相关性均好(r分别=0.86和0.83).结论:MSCT的MPR图可以测量椎间滑移度和椎管矢状径,且准确性更高,重复性更好,但数值较站立位DR片分别约小3%和5 mm.  相似文献   
44.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21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1例患者共35个骨骼受累,包括18个股骨,10个胫骨,2个肱骨,1个肩胛骨,4个髂骨。在骨梗死早期X线和CT表现阴性或骨质疏松,MRI检查敏感,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在中晚期,X线和CT表现为不规则点片状钙化,MRI表现多具有特征性,呈"靶环"或"地图"样征象,T1和T2加权上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对于骨梗死各期表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X线和CT对中晚期骨梗死钙化检出有利,三者结合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5.
46.
多层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病史及硬支气管镜钳取证实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40例。所有病例摄胸部X线片及CT薄层扫描,将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仿真内窥镜(VE)及容积漫游技术(VRT)成像,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及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优势及局限性。结果:①异物位于右主支气管13例,左主9例,并发肺气肿33例,肺不张6例,阻塞性肺炎17例,纵隔疝8例;②)除X线不能显示不透光异物外,CT轴位、各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异物显示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CT与MPR、X线与VRT、VRT与MinP在肺部并发征象显示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成像方法(CTVE除外)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T及MPR优于X线、MinP及VRT;③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叶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及肺部并发征象;CTVE较好地显示叶及以上气管支气管腔内异物,所见类似纤维支气管镜;VRT直观立体显示叶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阻塞性肺气肿及纵隔疝,可弥补纵向范围显示不足。结论:X线、多层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气管支气管异物及其并发征象的显示各有优劣,诊断时应综合分析;多层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叶支气管远端及以下支气管异物、局限性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的显示有一定限度,诊断时应结合CT轴位像,以避免假阳性发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在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5例(35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可呈蘑菇形、半球形和梭形,眼球各象限均可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有挖空现象和脉络膜凹陷等特征性表现。瘤体内血流丰富,呈树枝状和点状分布,频谱分析显示为低阻高流型动脉频谱。MRI特征性表现为T_1WI为高信号(与玻璃体相比),T_2WI为低信号(与玻璃体相比)。强化后的T_1WI能更清楚地区隔肿瘤和视网膜下积液。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均可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在儿童癫(癎)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颞叶癫(癎)及额叶癫(癎)患儿进行1HMRS采集.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乳酸(Lac)、谷氨酸及谷氨酰胺(Glu及Gln)、r-氨基丁酸(GABA)等代谢产物,并以15例非颅内病变患儿作为对照.结果:癫(癎)组病侧与癫(癎)组对侧和对照组NAA/(Cho C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癫(癎)组病侧与癫(癎)组对侧和对照组NAA/Cho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1HMRS可无创探测小儿癫(癎)致癫灶内神经元受损及功能异常的代谢生化改变,有助于小儿癫(癎)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9.
76例矽肺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矽肺的常规CT(CCT)及高分辨率CT(HRCT)的CT影像表现。方法76例患者均行X射线胸片和CCT扫描,其中70例在CCT扫描的基础上加做HRCT扫描,分析3种检查方法影像表现并加以比较。结果本组病例CT影像表现包括小阴影、大阴影、肺纹理异常,小叶间隔增粗,线样影,网格及蜂窝状阴影,胸膜下弧线,各种类型肺气肿,细支气管扩张,胸膜肥厚粘连(含假胸膜斑),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合并气胸、主肺动脉(MPA)增粗、结核、肺炎,其中76例CCT及70例HRCT图像中均出现小阴影及肺纹理异常,HRCT在显示小阴影、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征象方面明显优于CCT,X射线胸片在显示大阴影、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胸膜改变征象方面不及CCT和HRCT。结论胸部CT尤其是HRCT能更好地描述矽肺病变,而且能早期显示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等异常改变,与X射线胸片相结合有助于矽肺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一种评价躯干失平衡的新方法——角度测量法(简称角度法)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06年6~8月4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在图像存贮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工作站上,采用角度法测量躯干及肩部的失衡角,0°~1°为正常,大于1°为失平衡。结果显示,42例中24例躯干失平衡(57.1%),失衡角度1.41°~9.52°,平均(3.77°±1.52)°。20例肩部失平衡(47.6%),失衡角度1.20°~4.62°,平均(2.17°±0.87°),且均为躯干失平衡者。以骨盆为参照,躯干左侧倾斜18例(75%),右侧倾斜6例(25%)。表明角度法是以角度来评价躯干或肩部的失平衡,与已报道的一些评价方法比较,具有操作方便、测量点明确、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试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