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联合昆明山海棠治疗郁积性皮炎疗效.方法:60例郁积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在口服昆明山海棠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柏液湿敷创面,对照组28例局部予硼酸液湿敷,7d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9%和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黄柏液联合昆明山海棠治疗郁积性皮炎疗效较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2.
临床资料 患儿女,14岁。因双耳后出现红斑丘疹2年余,于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2年前左侧耳后出现片状红斑,其上散在较多粟粒大白色丘疹,偶有轻微瘙痒感。1年前右侧耳后也出现类似皮损。发病后曾到数家医院诊治,曾诊断为“湿疹”,给予糖皮质激素软膏(具体不详)外涂,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某些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60例玫瑰糠疹患者给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2(IL-12)水平。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治疗前TNF-α及IL-12水平均较正常人对照者增高,治疗后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少。TNF-α及IL-12增高可能为玫瑰糠疹致病因素之一。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降低血清TNF-α及IL-12水平。  相似文献   
34.
万慧颖  徐敏燕 《四川医学》2011,32(7):976-978
目的检测生存素(Survivin)、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混合瘤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皮肤混合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例皮肤混合瘤的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TGF-α和PCNA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α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urvivin、TGF-α和PCNA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其与皮肤混合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5.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皮肤者更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皮肤颗粒细胞瘤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4岁.因项背部暗红色结节2年于2009年11月2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项背部出现暗红色结节,逐渐增大,隆起于皮面,无自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一般情况良好,营养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36.
临床资料 患儿女,14岁.因双耳后出现红斑丘疹2年余,于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2年前左侧耳后出现片状红斑,其上散在较多粟粒大白色丘疹,偶有轻微瘙痒感.1年前右侧耳后也出现类似皮损.发病后曾到数家医院诊治,曾诊断为"湿疹",给予糖皮质激素软膏(具体不详)外涂,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7.
患者男,42岁.因左枕侧、耳后出现红色丘疹和结节,伴瘙痒4个月,于2006年7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皮损初起为绿豆大红色丘疹,伴阵发性瘙痒,抓破后有少许渗血,表面有血痂.  相似文献   
38.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角蛋白1和角蛋白10基因点突变引起。作者采用自制硼酸蓖麻油外用全身皮损,0.025%维A酸霜外用痂壳处皮损,头皮予生理盐水湿敷脱痂,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8例诊断为DFSP的患者,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38.5±14.3)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斑片或结节。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单一的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成分主要表达CD34和Vim。结论 DFSP皮损变化多样,容易误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来正确诊断。需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精乌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方法 84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予口服精乌胶囊及复方甘草酸苷,,脱发局部外用本院自制制剂倍他米松溶液,对照组41例仅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及外用药物,1个月为1疗程,观察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7%和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乌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较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