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静电自组装方法,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依次修饰带正电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PDADMAC)和带负电的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 PAA),获得羧基化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进而将PAA上的羧基在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 propyl)-carbodiimide ,EDC)活化下与多肽LyP-1(CGNKRTRGC)上的氨基发生反应,从而使多肽LyP-1成功地连接到磁性颗粒表面,获得的磁性多肽纳米颗粒可靶向分离肺腺癌SPCA-1细胞,但不识别正常人胚肾293细胞.  相似文献   
72.
内皮细胞是血管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小肠粘膜下基质(SIS)的生物活性和力学特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在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SIS中所含生长因子的含量、类型和分布;内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并着重对剪切力作用下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的变化进行综述,从而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目的:将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复合培养,证实小肠黏膜下基质是否可以成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良好载体材料。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了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制备与处理,在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肿瘤中心完成了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射线照射及消毒,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完成了猪髋动脉内皮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复合培养。实验材料:猪小肠黏膜下基质取自屠宰场获取的新鲜家猪空肠,猪髋动脉内皮细胞(PIEC,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实验分组:分为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组与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组。实验方法:①小肠黏膜下基质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②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③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实验评估: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的组织结构;测定单纯培养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和猪小肠黏膜下基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每日取3孔培养细胞经消化后细胞计数,取其均值,总共8日;以评价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结果:①小肠黏膜下层表面形态: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为浅白色薄膜状,厚度约80μm,光镜下可见处理后膜的上下两侧结构不同,一面较粗糙,孔径较大,用于细胞种植,另一面较平坦。单经物理方法处理后的猪小肠黏膜下基质表面有大量残留的细胞碎屑,再行化学处理后基质表面无细胞碎屑残留,胶原纤维未受损。②单独培养与复合培养的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对比:倒置显微镜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复合培养接种细胞24h贴壁,第1~4天时细胞增殖不明显,第5天有较多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边缘,随时间延长,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基质表面黏附生长良好,细胞均匀分布于基质,细胞形态多为梭形及多角形。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伪足不明显,细胞形态也相对规则。③细胞生长曲线:复合培养组的细胞计数前4d较单纯培养组少,第5天后时细胞计数高于单纯培养组,复合培养组在接种的后1d数量最少,两组细胞计数均在最后1d达到最大值。结论: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可在猪小肠黏膜下基质上黏附生长,猪小肠黏膜下基质可促进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猪小肠黏膜下基质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孔径、结构有助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是良好的组织工程生物衍生材料。  相似文献   
74.
75.
竞争PCR用于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竞争PCR这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用竞争PCR和荧光定量PCR两种方法对同一组患者血清HBVDNA进行了定量检测。竞争PCR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过程中竞争子和目的乙肝病毒DNA竞争同一反应管内的同一引物 ,通过凝胶成像比较目的乙肝病毒DNA和已知量竞争子的亮度 ,推测出目的DNA的含量。再将其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竞争PCR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 运用竞争PCR的方法对乙肝病毒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精确、成本较低 ,简便快速、易于操作 ,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6.
颅骨-脑相对位移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实现颅骨-脑相对位移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筛选硬膜脑相邻节点,在节点之间增设弹簧单元,模拟硬膜下腔,对模型加载冲击载荷,计算分析硬膜、脑对应节点的相对位移。观察模拟颅骨-脑相对位移前后脑表面应力改变的范围及大小。结果采用弹簧单元模拟硬膜下腔后,硬膜与脑对应节点出现相对位移,在冲击载荷下,脑表面应力改变范围向颅底移动,颅底脑表面应力峰值升高。结论有关颅骨-硬膜与软-蛛网膜-脑复合体之间的弹性接触问题,可通过使用弹簧单元模拟硬膜下腔的方法实现对颅骨-脑相对位移的有限元模拟。模拟后脑组织对冲击载荷的应力改变更符合临床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77.
背景:如何确定LISS-DF近端螺钉单双皮质合理搭配的固定方式,以便达到骨折两端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对平衡,降低锁定钢板、螺钉和骨皮质之间的剪切应力,避免螺钉的应力集中,产生更有效的治疗结果是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关键。 目的:对LISS-DF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的固定方式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评价。 方法:在ANSYS 9.0软件中建立LISS-DF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AO/OTA33-A3型)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在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固定方式下,通过模拟生理应力做轴向加压、扭转实验,同时评估近端螺钉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16种不同组合方式中,当近端螺钉组合为1,3单2,4双皮质固定时,近端4枚螺钉的应力均值最小为24.219 75 N,同时剪切应力均值亦为最小,位移变化与其他组合固定方式相当且均较小。提示近端螺钉靠近骨折端处双皮质固定,其余螺钉依次单双皮质交替固定时,LISS-DF系统应力分散,抗拔出和抗扭转效果好,从而减少钢板螺钉早期的松动脱落。 关键词:应力分布;LISS-DF;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02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颈椎的传统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问题成为困扰广大临床医师的难题,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问题[1],出现了"非融合固定技术",又叫做"动态性固定".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颈椎人工问盘置换术在临床取得优良的效果[2].作为数字模拟分析,区别与以往基于尸体建模的模式采用基于实体建模,更能充分反映出人体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韧带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的模拟更接近于真实结构[3],我们通过力学分析方法对模型在正常范围内的前屈后伸、侧弯等工况的运动情况分析,了解其运动特性,并与尸体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的运动情况比较,从而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愈后的下颈椎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79.
目的肱骨骨折治疗方法多样,但是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如骨不连等,介绍肱骨三维模型的构建并探讨其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以期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得到肱骨每层横截面图像,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肱骨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肱骨三维模型,逼真反映肱骨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CT切片图像对比以判断其精确性。结论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肱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80.
桡骨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桡骨骨折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如骨不连等,采用新的生物力学分析手段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功能预后提供新思路.目的:建立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讨其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设计:以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桡骨生物力学特征。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典型的成年男性湿桡骨标本1根,行CT成像得到桡骨每层横截面图像。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桡骨三维模型,建模步骤为①对齐切片②确定坐标原点③提取轮廓。采用三维十结点四面体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及计算。主要观察指标:①构建的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②三维有限元分析及计算结果:所构建桡骨三维模型,共划分为76089个结点、49111个单元,客观反映桡骨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CT切片图相对比以判断其精确性.结论: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桡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