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25篇
  免费   1913篇
  国内免费   1235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367篇
妇产科学   105篇
基础医学   1097篇
口腔科学   243篇
临床医学   2344篇
内科学   1555篇
皮肤病学   270篇
神经病学   432篇
特种医学   669篇
外科学   1670篇
综合类   525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070篇
眼科学   190篇
药学   2211篇
  25篇
中国医学   1867篇
肿瘤学   810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605篇
  2021年   758篇
  2020年   680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539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930篇
  2013年   1213篇
  2012年   1723篇
  2011年   1846篇
  2010年   1644篇
  2009年   1536篇
  2008年   1585篇
  2007年   1427篇
  2006年   1244篇
  2005年   978篇
  2004年   655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469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s)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超家族之一,其参与胚胎发育、免疫反应、及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病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其在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死亡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2.
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2004年4月~2006年7月收治股骨粗隆骨折患者44例。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年龄、性别,术前ASA分级,术前牵引时间长短,骨折分型,治疗方式,术后功能锻炼时间等可能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髋关节的功能评估指数作为因变量,分为优、较好、良、差4类,其中前2类被认为功能恢复佳。以此结果为依据进行讨论,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44例患者随访4~25个月,平均18个月,42例骨折全部愈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0例,较好19例,良11例,差4例。满意(佳)恢复率为65.9%。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年龄、ASA分级、骨折分型、开始功能[1]锻炼时间4个因素与髋关节功能有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年龄、ASA分级、骨折分型3个因素是影响髋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股骨粗隆骨折后,年龄、ASA分级、骨折分型三因素可明显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应尽早手术,选用稳定的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3.
为探讨血清 HA、PCⅢ、Ⅳ-C、和 LN 水平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对180例慢性肝病患者分别采用 RIA 测定血清HA、PCⅢ、Ⅳ-C 和 LN 水平。结果表明,血清 HA、PCⅢ、Ⅳ-C、和 LN 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是血清 HA、PCⅢ、Ⅳ-C 和 LN 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四项联合检测是判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无创伤性的、相对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4.
朱砂对大鼠的肝肾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朱砂的肝、肾毒性特点,提出朱砂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建议,为朱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测定最大耐受量.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朱砂0.025,0.05,0.1,0.4,0.8 g·kg-1·d~(-1)(相当于《中国药典》剂量高限的1/2,1,2,8,16倍)剂量组.各剂量组均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3个月,于给药后1,2,3个月和停药1个月,测定尿液定性、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并观察肝、肾、心、脑等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确定无明显不良作用水平(NOAEL).结果:朱砂在HgS为98%、可溶性汞为21.5μg·g~(-1)情况下,给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最大耐受量达到24g·kg~(-1)(等于摄入可溶性汞516μg·kg~(-1)),相当于人日用量约3 000倍,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朱砂超过一定剂量用药达到1个月以上,肾脏和肝脏均可见与朱砂毒性有关的病理改变,其中,肾脏对朱砂更为敏感.大鼠灌胃朱砂1个月和3个月的无明显毒性剂量分别为0.1,0.05 g·kg~(-1)·d~(-1)(累积摄入可溶性汞64.5,96μg·kg~(-1)).按照安全系数为60计算出人服用朱砂的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约为0.000 9~0.001 7 g·kg~(-1)·d~(-1),相当于60 kg人日用剂量为0.05~0.1 g.结论:反复使用朱砂时,建议在可溶性汞含量≤21 μg·g~(-1)的条件下,朱砂的用药剂量不宜超过0.05~0.1 g,用药时间不宜超过2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I-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d时融合蛋白表达最多,7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EGFP-NI-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MR流量测量与不同感兴趣区(ROI)直径的关系。方法使用Philips 1.5T双梯磁共振机流量测定程序,测量2mm内径塑胶管中不同流量的水(0.5、1.0、1.5、2.0、2.5ml/s),不同流向(流入及流出方向)、不同ROI位置(测量图中心区和偏中心区)与不同的ROI直径(直径0.5、1.0、1.5、2.0mm)流量变化关系,统计计算标准的ROI直径。结果在不同流量、流向和测量位置中,流量与ROI直径大小存在明显的直线相关(r>0.95,P<0.05),ROI直径大小显著地影响测量结果,当ROI直径取值等于测量图直径的0.6040±0.0480时,所测结果与实际流量一致。在不同流量下的不同流向及ROI位置对流量测定无影响(P>0.05)。结论对直径2mm流量测定,应选取测量图上直径的0.6040±0.0480 ROI进行。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分析97例DP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DPN组和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远端潜伏期、远端波幅3个参数。结果:①临床特征以肢体麻木(59%)最多见、其次为疼痛(42%)。②患者组NCV、远端波幅值低于对照组,远端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两组3个参数比较,除腓总神经远端波幅、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正中、尺、腓肠神经远端潜伏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PN患者临床特征以肢体麻木和疼痛最多见;②检测NCV、远端潜伏期、远端波幅,能较早发现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108.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9.
Objective To evaluate a serf-designed diagnostic protoeol which can early detect a femoral neck fracture for patients with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7, a self-developed protocol was used to detect an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for all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shaft fracture who had sought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This protocol consisted of anteroposterior plain radiography of internal rotato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of the hip, a fine (2 mm) cut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through the femoral neck, post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operating room prior to awakening the patient, at the time of follow-up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presence of hip pain. The diagnostic effects of the protocol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ed for all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shaft fracture who had sought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from September 2003 to August 2005. A chi-square analysis comparing the protocol group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7) and the non-protocol group (September 2003 to August 2005)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arly and delayed diagnosis rates for an associated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Results The earlydiagnosis rate of an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by the protocol was 93.8%,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by conventional method (46.2%),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 4.069, P =0.044). Conclu-sion In presence of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this protocol consisting of plain radiography of intemal rotato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of the hip, fine cut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of the femoral neck, postoperative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and follow-up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presence of hip pain,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of an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110.
薛爱龙  周建华  陆亮 《职业与健康》2010,26(17):2011-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居住条件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室内装潢也越来越讲究,但久居室内的人却出现了头痛、咳嗽、疲倦等多种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产生了多种疾病。经研究发现,这与室内空气质量差,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具有相当大的关系。据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