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29篇
  免费   5365篇
  国内免费   3228篇
耳鼻咽喉   508篇
儿科学   1175篇
妇产科学   252篇
基础医学   3287篇
口腔科学   1089篇
临床医学   6665篇
内科学   4619篇
皮肤病学   494篇
神经病学   1053篇
特种医学   1833篇
外科学   5176篇
综合类   15542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6053篇
眼科学   654篇
药学   6472篇
  82篇
中国医学   5398篇
肿瘤学   2060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652篇
  2022年   1657篇
  2021年   2170篇
  2020年   1851篇
  2019年   965篇
  2018年   1078篇
  2017年   1532篇
  2016年   1115篇
  2015年   2048篇
  2014年   2707篇
  2013年   3311篇
  2012年   4795篇
  2011年   5192篇
  2010年   4931篇
  2009年   4574篇
  2008年   4586篇
  2007年   4150篇
  2006年   3813篇
  2005年   3058篇
  2004年   2092篇
  2003年   1673篇
  2002年   1259篇
  2001年   1197篇
  2000年   879篇
  1999年   36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报道,2000年上海市女性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达到了52.98/10万,跃居女性各种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乳腺癌治疗学的研究是癌症治疗的典范。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治疗等在乳腺癌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采用脂质体介导survivin ASODN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FCM检测细胞的凋亡率,观察细胞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survivin ASODN的体内抑癌作用。 结果:(1)肝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75.8%(25/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2)survivin ASODN体外转染可明显下调HepG2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ASODN组HepG2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P<0.01),ASODN组HepG2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数目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P<0.01);(3)ASODN组瘤体生长速度较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明显减慢(P<0.01),ASODN组瘤体重量较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Survivin在HCC组织中高表达;survivin ASODN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对HepG2细胞生长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察触摸穴位辅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退黄、抗感染及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触摸手部穴位辅助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白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触摸穴位与常规疗法结合能明显提高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肝功能.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71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前瞻性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TE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TEP组35例,Lichtenstein组36例。手术后1周和1年内对患者作出临床观察和评估,并在3个月和1年时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使用镇痛药物的频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正常活动时间、腹股沟疼痛持续时间、疝复发。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使用镇痛药物的频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腹股沟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方面TEP组优于Lichtenstei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复发例数TEP组少于Lichtenstei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P对于复发疝、老年人疝以及双侧疝更加具有优势。但TEP手术费用较高、需要腹腔镜等设备、学习曲线较长,这些可能是目前TEP尚未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缩短TEP学习曲线的关键在于掌握手术空间的建立,腹白线中隔是影响手术空间建立的主要因素,打开下方部分腹白线中隔是手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家族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的X线及CT表现特征。方法分析6例(2个家庭)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的临床、X线及CT表现,并从遗传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家族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的X线及CT表现主要为颅顶膨隆或下陷、囟门未闭、颅缝增宽、多发缝间骨、颅底相对较窄,蝶骨短、蝶窦小,颅底骨明显增厚,并呈棉花团状改变,边缘模糊、牙齿发育不良、锁骨发育不全或缺如、全身骨骼发育不全。结论家族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的X线及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复合煅烧骨、β-TCP或直接植入裸鼠股部后的成骨能力。方法 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在复合煅烧骨,或多孔β-TCP后植入裸鼠皮下,或直接制成细胞悬液注入,在4、8、12周诱导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在裸鼠皮下,单纯生物陶瓷不能诱导成骨,而复合了未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的生物陶瓷均能成骨,成骨量为h-BMP-2基因转染组>OS液诱导组>未经诱导组(P<0.05),B-TCP可随骨长入而降解;注入裸鼠肌肉的OS液诱导的和h-BMP-2转染的BMSCs均能诱导成骨,而未经诱导MSCs则不能成骨。结论 复合人BMP基因转染BMSCs的β-TCP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 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 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揭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丘脑钙调磷酸酶(CaN)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CaN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分别测定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病灶侧丘脑CaN的活性和含量。结果 缺血后24h始丘脑CaN的含量下降且不恢复;CaN的活性在缺血后2h和4h减弱,6h始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见,CaN的活性与含量分离。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丘脑CaN活性独特的时间变化规律显示其参与介导继发性丘脑损伤,可能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9.
蜂毒和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骨关节炎4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骨关节炎新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 运用纯中药制剂蜂毒注射液和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本病 ,并与局封治疗作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 .5 2 % ,对照组为 77.0 0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且两组副作用、复发时间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蜂毒和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局封治疗 ,且能减少副作用 ,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80.
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神经 -内分泌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二肾一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和心率变异性 (HRV)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针刺组血压 (BL 2 3:19.1± 1.1k Pa,ST36:18.1± 2 .5 k Pa)及 ET水平明显下降 (P<0 .0 1) ,其中针刺肾俞组血浆 ET水平 (91.3± 9.45 pg/ ml)较足三里组 (10 8.48± 13.0 6pg/ ml)下降更明显 (P<0 .0 5 ) ;针刺治疗组血浆 NO水平 (BL 2 3:5 0 .3±12 .7μmol/ ml,ST 36:49.71± 8.49μm ol/ m l)显著升高 (P<0 .0 5 )。足三里组针刺后 L F/ HF比值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而肾俞组 L F/ HF值 (0 .5 7± 0 .13)明显低于模型组及足三里组 (0 .86± 0 .2 5 )。结论 针刺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动脉血压 ,肾俞与足三里两穴无明显差异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NO及 ET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