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60篇
  免费   3622篇
  国内免费   2291篇
耳鼻咽喉   474篇
儿科学   359篇
妇产科学   196篇
基础医学   2808篇
口腔科学   497篇
临床医学   4075篇
内科学   3569篇
皮肤病学   531篇
神经病学   1265篇
特种医学   13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255篇
综合类   7492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982篇
眼科学   665篇
药学   3868篇
  51篇
中国医学   2894篇
肿瘤学   2150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502篇
  2022年   1148篇
  2021年   1818篇
  2020年   1533篇
  2019年   1070篇
  2018年   1184篇
  2017年   1245篇
  2016年   1022篇
  2015年   1671篇
  2014年   2104篇
  2013年   2250篇
  2012年   2997篇
  2011年   3217篇
  2010年   2476篇
  2009年   2084篇
  2008年   2141篇
  2007年   1999篇
  2006年   1741篇
  2005年   1468篇
  2004年   986篇
  2003年   940篇
  2002年   632篇
  2001年   546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位移经校正后对MRS结果可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20名被试者于无位移、平动位移、平动-转动位移时分别进行MRS扫描,每次间隔10 min,位移状态扫描前由SPM软件自动获取VOI位置,测量并比较平动位移、平动-转动位移经校正后VOI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PCr)和胆碱复合物(Cho)含量及NAA/(Cr+PCr)和Cho/(Cr+PCr);计算上述参数位移对比无位移时差异性系数(CV)和重复性指数(RI)。结果 平动位移经校正后各参数与无位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动-转动位移经校正后除Cr外,NAA、Cho、NAA/Cr+PCr、Cho/Cr+PCr与无位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平动位移和平动-转动位移经校正后与无位移时比较,NAA、Cho、Cr含量及NAA/(Cr+PCr)、Cho/(Cr+PCr)的平均CV均<12%,重复性可接受;RI值除Cr外,余参数均<20%,重复性可接受。结论 MRS中对患者头部平动位移可准确校正,所得结果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过程,总结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61例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均2岁,平均6.1岁;有明确诱因、上呼吸道感染者占59.9%;冬春季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率的72.1%。所有患儿均出现皮肤紫癜,以消化道出血首诊3例(4.9%),以双足行走困难就诊5例(8.19%),出现肾脏受累3例(4.9%),出现双上肢肿胀2例(3.2%),误诊为肠套叠1例。19.6%抗链球菌O增高,21.3%支原体感染,有4例(6.56%)短期内出现2次皮疹。结论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发病诱因感染占首位,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肾脏,少数患儿有复发倾向。治疗应根据诱因及不同受累部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游离全厚皮片Ⅰ期修复眼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3例患者眼部皮肤肿瘤切除后,采用游离全厚皮片Ⅰ期修复皮肤缺损。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有32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缺损愈合满意,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畸形。1例患者术后游离全厚皮片边缘出现缺血坏死,经对症处理后延期愈合。结论合理设计的游离全厚皮片修复眼部较大皮肤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神经营养因子能够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并维护神经元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能够导致神经细胞的易损性增加甚至凋亡,本文就目前关于神经营养因子‐3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抑郁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肺癌抑制因子1(TSLC1)及组氨酸三联体(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测定35例正常子宫组织、4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35例子宫癌组织中TSLC1及FHIT的表达情况。采用HC2基因杂交捕获仪(HC-Ⅱ)检测各组HPV感染情况。结果 HSIL、宫颈癌组织中FHIT、TSLC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及LSIL,而HPV阳性率则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LSIL(P0.05)。FHIT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SLC1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在正常宫颈组织、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FHIT、TSLC1表达与HPV感染呈负相关(P0.05)。结论 FHIT、TSLC1表达缺失发生在HSIL阶段,FHIT、TSLC1表达缺失与HPV感染参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宫颈癌发生、侵袭及转移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单独和联合使用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68例患者按使用的降压药物类型分为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厄贝沙坦组、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组(氨贝组)、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组(氨厄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和厄贝沙坦组均能较好地控制血压,贝那普利组和厄贝沙坦组的尿蛋白也有显著下降,但贝那普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联合用药组的降压疗效、肾脏保护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单药各组。结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均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其中厄贝沙坦降压作用与氨氯地平相当,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用后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非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RA相关血清标志物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患者292例。其中,RA患者177例,非RA患者11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RA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水平,包括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RA33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AKA)。结果 RA组RF阳性率(78.53%)、抗CCP抗体阳性率(64.97%)、抗RA33抗体阳性率(15.82%)、AKA阳性率(19.77%)均明显高于非RA组(11.30%、1.74%、4.35%、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RA患者中RA相关血清标志物阳性率低于RA,但临床上仍需仔细鉴别,才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流行趋势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简称儿童医院)收治的患儿痰培养标本和南京市脑科医院(简称脑科医院)收治的患者痰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2013年入住儿童医院的患儿下呼吸道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 12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 121株,占62.7%,其分布较多的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 734株,占33.5%,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11株,占3.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2013年入住脑科医院的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 60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134株,占70.9%,其分布较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296株,占18.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70株,占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的药物有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结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细菌培养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应用内窥镜技术进行双平面隆乳术在解剖型假体隆乳手术中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实施隆乳手术的女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隆乳手术,实验组运用内窥镜进行双平面隆乳。结果:观察组与实验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的相关标准。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患者对隆乳效果的满意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术后美学效果明显,乳房形态优美,具有更好的手感、动感,未出现包膜挛缩、血肿或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运用内窥镜微创技术时,实现由腋窝切口完成双平面隆乳手术,手术切口隐蔽,且全程均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且患者恢复较快,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乳房形态更加自然,与传统隆乳手术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睾丸Leydig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探讨BMSCs定向分化为Leydig细胞的适宜方法。方法:将经纯化鉴定的SD大鼠BMSCs第3代细胞接种于6孔板,随机分为对照组(A)、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 CG)+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组(B)、h CG+PDGF+5.0 ng/ml b FGF诱导组(C)、h CG+PDGF+10.0 ng/ml b FGF诱导组(D)、h CG+PDGF+20.0 ng/ml b FGF诱导组(E),分别于第7、14、21天进行形态学观察、培养液睾酮水平及3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免疫荧光检测。结果:B、C、D、E组细胞诱导后体积变大,互相连接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贴壁生长,核大、较圆,符合Leydig细胞的特点。随着时间和b FGF浓度的增加,B、C、D、E组睾酮水平逐渐升高,3β-HSD阳性表达细胞逐渐增多,C、D、E组与B组,D、E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 FGF在大鼠BMSCs向Leydig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过程中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