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98篇
  免费   3672篇
  国内免费   2113篇
耳鼻咽喉   286篇
儿科学   722篇
妇产科学   214篇
基础医学   2378篇
口腔科学   738篇
临床医学   4325篇
内科学   3071篇
皮肤病学   497篇
神经病学   585篇
特种医学   1475篇
外科学   3292篇
综合类   10402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预防医学   4384篇
眼科学   457篇
药学   4319篇
  51篇
中国医学   4124篇
肿瘤学   1451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409篇
  2022年   976篇
  2021年   1260篇
  2020年   1209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686篇
  2017年   971篇
  2016年   762篇
  2015年   1351篇
  2014年   1784篇
  2013年   2200篇
  2012年   3395篇
  2011年   3551篇
  2010年   3364篇
  2009年   2986篇
  2008年   3229篇
  2007年   3003篇
  2006年   2692篇
  2005年   2106篇
  2004年   1547篇
  2003年   1298篇
  2002年   991篇
  2001年   959篇
  2000年   736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的慢性宫颈炎病人1632例,其中958例行宫颈炎性病灶消融术,511例行宫颈环切术。163例行宫颈锥切术。比较不同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环形电刀切除术对各种类型慢性宫颈炎的总治愈率达95.8%,总有效率为100%,各术组间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出血量最大的为宫颈锥切组,其次是宫颈环切组,再次为病灶消融术组。术后有4.4%的患者出血量超过月经量。需再次止血。结论 环形电刀切除术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适当的操作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宫颈病灶消融术效果好而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制备抗醛糖还原酶(AR)的单克隆抗体(mAb),并与本室制备的抗醛糖还原酶相似蛋白(ARL-1)mAb进行比较。方法:经RT-PCR获得AR基因,将基因插入pGEX-4T-1(His)6C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His)6C-AR,以重组质粒转化E.coliRosetta诱导表达GST-AR蛋白。以纯化的GST-AR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应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Ab进行筛选和鉴定。使用Clustalx和Antheprot软件,比较AR与ARL-1的同源性,表达GST-dAR[80~142氨基酸(aa)],与ARL-1差异较大;并分析AR的抗原性,表达GST-dA1(1~79aa)、GST-dA2(80~99aa)、GST-dA3(111~142aa)、GST-dA4(143~316aa)。利用AR全长及截短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制备的抗AR mAb识别AR抗原的部位。结果: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AR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ARB3、AR7B3G4和ARF10。3株抗GST-AR的mAb均为IgG1(κ型),腹水mAb效价为1∶4×105,细胞培养上清mAb效价为1∶1×104,3株mAb均可与胎盘组织中的AR蛋白起反应,而与GST-ARL-1和GST蛋白无交叉反应。它们分别为抗GST-dA1、GST-dA3和GST-dA4蛋白的mAb。结论:成功地制备了3株特异性抗AR mAb,可分别识别AR的1~79、111~142、143~316位氨基酸。将它们与抗ARL-1mAb联合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AR与ARL-1蛋白的功能,并为深入探讨AR、ARL-1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及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3.
姬松茸多糖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姬松茸多糖的抗炎作用 .[方法 ]制作二甲苯所致小鼠耳急性炎症模型、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关节肿胀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模型和大鼠佐剂关节炎模型 ,给予 4 0 ,80 ,16 0mg/kg的姬松茸多糖 .[结果 ]姬松茸多糖明显抑制上述各类型炎症反应 .[结论 ]姬松茸多糖具有抗炎作用 .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对耐多药结核病例化疗疗效的分析,探讨MDR-TB的治疗方法.方法 86例住院的MDR-TB病人中,浸润型肺结核72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14例.痰标本经Bactec-960培养、鉴定均有结核杆菌生长,药敏试验耐异烟肼、利福平(HR)26例,耐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HRS)及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HER)者38例,耐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HRSE)22例.应用丁胺卡那霉素(A)、左旋氧氟沙星(L)及对氨基水杨酸钠(P)为基础化疗方案,加用1~2种未曾应用过的抗痨药物,平均治疗3个月.结果 86例病人痰菌阴转率70.9%,病灶吸收好转率77.9%,空洞治疗有效率58.3%.疗效较好,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ALP组成的化疗方案对细胞内外的结核菌都有杀灭作用,三药联用协同作用好,副作用不多,是治疗MDR-TB的较好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不同氧化相关因素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和HeLa细胞DNA损伤的自身修复情况.方法:将CHL细胞和HeLa细胞用不同氧化相关因素处理一定时间[CHL细胞:过氧化氢(H2O2)25 min,重铬酸钾(K2Cr2O7)105 min,阿霉素(Dox)75 min;HeLa细胞:H2O2 25 min,K2Cr2O7 105 min],随后立即去毒培养0、0.5、1、2、3 h,以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链断裂情况.结果:①CHL细胞经H2O2、K2Cr2O7、Dox作用后引起DNA链断裂,去毒培养1 h链断裂修复明显(P<0.01);去毒培养2~3 h,前两毒剂的损伤组完全修复,而Dox组链断裂仍高于未损伤组;②HeLa细胞经H2O2、K2Cr2O7作用后引起DNA链断裂,去毒培养0.5 h链断裂明显修复(P<0.01),去毒培养1 h则完全修复;③CHL细胞和HeLa细胞损伤后修复的拖尾率与修复时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不同(P<0.05).结论:两种细胞在氧化性DNA损伤后均迅速启动自身修复,但HeLa细胞比CHL细胞有更快的修复能力;同时这两种细胞由Dox所致损伤修复能力均较H2O2、K2Cr2O7所致的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心血管危险因子载脂蛋白 E( Apo E)、载脂蛋白 C- ( Apo C- )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 LRP)与汉族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 LOA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 PCR-RFLP技术或直接通过 PCR方法 ,分析了 1 5 6例正常老年人、79例 LOAD Apo E、Apo C- 与 LRP基因型。结果 在 LOA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 ,Apo Eε4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1 7.7%、5 .7% ,其间差异有显著性 ( x2 =1 5 .75 0 ;P=0 .0 0 1 ,OR=3 .3 96,95 % CI =1 .80 8~ 6.3 79) ;Apo Eε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76.0 %、84% ,前者低于后者 ( x2 =4.43 9;P=0 .0 3 5 ,OR=1 .65 9,95 % CI =1 .0 3 3~ 2 .665 ) ;LRP、Apo C- 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 LOAD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结论  Apo Eε4等位基因是 LOAD的遗传危险因子 ,Apo Eε3等位基因则可能有保护效应 ;此研究未能证明 Apo C- 基因变异和 LRP基因 C766T多态性与 LOAD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79例术前乳腺肿瘤细针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 ,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结果 ]乳腺癌 6 5例中穿刺组织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5 7例 ,阳性率为 88% ;大体组织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5 4例 ,阳性率为 83% .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乳腺良性疾病 14例中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2例 ,阳性率为 14 % .[结论 ]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与CA19 9联合检测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30例超声检查怀疑胰腺占位性病变者行血清学CA19 9检测 ,并在体表B超引导下 ,用 18G或 19G切割活检针和 2 2G抽吸活检针行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 结果 :CA19 9诊断的敏感性为 92 % ,特异性 5 0 % ,准确性 92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 30例患者总穿刺成功率为 93.3% (2 8/ 30 ) ,2 6例胰腺癌患者穿刺成功率为 92 .3% (2 4 / 2 6 ) ,活检阳性者 2 3例 ,其诊断敏感性为 88.4 % ,特异性 10 0 % ,准确性 88.4 %。CA19 9与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联合检测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 92 .3%、特异性 10 0 %、准确性 92 .3% ,与单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且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穿刺结束后除个别患者有轻微腹痛外 ,无一例出现出血、胰瘘及胃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 :体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与CA19 9联合检测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单一检测高 ,而且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Different doses of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e—prepared by Korea Green Cross Corporation, were given to healthy infants born to HBsAg-negative mothers at birth, 1 and 6 months of age. A dose of 2 μg was administered intradermally in Group A and, in the three other groups, the vaccine was given intramuscularly (i.m.). An adequate follow-up observation was possible for 9 months after birth in 22, 25, 23 and 21 infants in Groups A, B, C and D, respecvely.
Group C (5 μg, i.m.) produced seroconversion most rapidly, showing the highest rate (96%) at 9 months of age. The lowest seroconversion rate (5%) was found at the age of 1 month in Group A subjects, but the rate increased to 91% after a booster dose was given at 6 months of age.
Whil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 5 μg i.m. dose of vaccine at 0, 1 and 6 months of age is optimum for the immunization of infants in efficacy and economy, a 2 μg intradermal dose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an immunogenic and economical regimen, though the immune response is slower and a special technique is required for immunization.  相似文献   
110.
艾滋病的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自1981年发现以来就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所以防治的主要手段仍以预防为主.血清免疫学实验依然是实验室诊断HIV的主要依据.笔者着重从血清学检测、病原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方面,介绍了实验室检测HIV抗体的血清学方法,以及新近发展的HIV P24抗原测定、核酸检测、生物芯片技术和评价免疫功能的CD4细胞计数方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艾滋病的各种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