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联合降钙素治疗对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绝经后女性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门诊选取绝经后具有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患者125例,所有的患者均具有膝痛和膝部骨性关节炎,应用Kellgren-Lawrence影像系统评分分级,骨关节炎分类为Ⅰ~Ⅲ级.对这些患者应用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口服骨化三醇,并针对患者的关节疼痛予以口服塞来昔布,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过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标(WOMAC),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系统评估,以及可视化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WOMAC疼痛指标和功能障碍的指标均明显下降,而且随观察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疼痛指标逐渐下降,塞来昔布用量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个月的SF-36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患者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骨化三醇联合降钙素治疗能有效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少塞来昔布的用量.结论 降钙素和骨化三醇的联合治疗不仅对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对骨性关节炎也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2.
寻找新的、有效的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药物,提高复苏成功率一直是急救医学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科于2001年1月开展了肾上腺素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氨茶碱和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治疗研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3.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对照射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Coγ线6.5Gy照射小鼠经每天2次、连续4天皮下注射500μg/kg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 时,10天后照射小鼠脾结节数(CFU-S)、脾重和造血祖细胞数(CFC-Mix、CFC-GM和CFC-MK)明显增高,但红系造血祖细胞数(CFC-E)轻度降低。另外在照后14-22天期间,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明显增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rhIL-6明显提高照射小鼠13天的脾结节(CFU-S)、骨髓CFU-Mix的自杀率,因而提示rhIL-6能刺激照射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提示,当在照射小鼠体内应用rhIL-6时,rhIL-6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向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祖细胞分化,因而是一种有效的多向性造血生长因子且可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4.
背景:软骨细胞移植等组织工程方法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骨关节炎治疗措施,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不仅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与细胞移植治疗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培养人膝关节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构建两者共培养的细胞培养模型,探讨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收集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和严重创伤患者行截肢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连续消化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方法,培养软骨细胞,然后应用多孔插入器细胞培养池构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结果与结论:通过免疫组化,NBT/BCIP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检查,证实成功培养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实时定量RT—PCR显示,在与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共培养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可见骨关节炎患者的成骨细胞能促进软骨细胞的退变。  相似文献   
75.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该病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如并发心、脑、肺、肾等损伤尤其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则临床抢救更加困难。现对我院1997年12.11-2007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心脏损害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6.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MTT技术重建(MTT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7.0±2.3)岁;39例采用AM技术重建(AM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37.5±2.2)岁。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运用Mimics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胫骨冠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1),胫骨矢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y1)及胫骨轴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2、Ty2)。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重建骨隧道,MTT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5.2±2.1)%、(34.9±3.0)%;Tx1、Ty1分别为(45.5±3.3)%、(44.7±3.0)%;Tx2、Ty2分别为(47.0±3.0)%、(39.9±4.2)%。AM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6.0±2.0)%、(36.1±3.9)%;Tx1、Ty1分别为(46.5±3.1)%、(45.6±3.1)%;Tx2、Ty2分别为(47.4±2.5)%、(39.6±3.9)%。两组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解剖重建。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实现解剖重建,骨隧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纯清理与双滑轮缝合治疗肩袖滑囊面Ⅱ度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68例肩袖滑囊面Ⅱ度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单纯清理组(n=34)和双滑轮缝合组(n=34),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和撕裂扩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单纯清理组:VAS评分由术前(7.35±0.8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12±2.11)分,ASES评分由术前(48.88±12.1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0.80±16.10)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8.38±18.0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02±11.77)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从术前(78.40±25.60)°提高到术后(168.20±10.20)°,外展上举从术前(73.30±32.10)°到术后(171.00±7.50)°。缝合组:VAS评分由术前(8.04±1.7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05±1.88)分,ASES评分由术前(51.99±14.1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8.78±10.10)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9.56±18.4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7.12±12.06)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从术前(75.40±33.50)°提高到术后(170.50±12.00)°,外展上举从术前(70.50±25.50)°提高到术后(169.50±20.70)°。单纯清理组和缝合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撕裂扩大程度,单纯清理组6例(17.6%),缝合组1例(2.9%)。结论关节镜下单纯清理与双滑轮缝合治疗肩袖滑囊面Ⅱ度撕裂,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缝合技术在防止肩袖扩大撕裂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不是临床上患者满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为了测定重组鼠干细胞因子(SCF)对小鼠原始造血干细胞的体内作用,作者将经150mg/kg体重的5-氟尿嘧啶处理5天后的CBA/J雄性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致死剂量照射同系雌性小鼠,移植后立即连续6天皮下单独或联合注射1.0μg/鼠/d的SCF、0.2μg/鼠/d的IL-3和0.2μg/鼠/d的GM-CSF,12天后测定受体小鼠的脾结节形成单位  相似文献   
79.
黄成龙  王志明 《武警医学》1997,8(5):285-287
骨髓移植及其临床应用武警北京二总队医院门诊部黄成龙,王志明综述毛秉智审校(北京100039)关键词骨髓移植,造血,血液病自1968年首次对1例儿童患者实施骨髓移植获得成功以来[1],目前骨髓移植已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特别是配合化疗和放疗已成为治疗...  相似文献   
80.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疾病,虽然近代联合化疗的进展能够使急淋和急非淋的完全缓解率分别达到80~90%和60~80%以上,但五年无病生存率只有10~20%左右,而骨髓移植可以通过预处理摧毁白血病组织并重建造血,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其中异基因型骨髓移植(Allo-BMT)可使50~7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白血病生存,而自身骨髓移植(ABMT)也可达到30~45%的良好效果,且没有Allo-BMT的供髓困难问题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但是ABMT中存在着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回输自身骨髓中残存白血病细胞,这是导致ABMT后白血病复发率显著增高的重要因素,因为ABMT时至少需要10~(10)个有核细胞,其中白血病细胞约占0.1%,因此含有10~7个白血病细胞足以导致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这是近年来开展体外净化工作的理论根据。所谓体外净化(Purging invitro)就是指通过某种技术和方法在体外清除白血病患者缓解期的自体骨髓或外周血中残存的白血病干/祖细胞(L-CFU)而保留正常造血细胞,使病人接受大剂量放化疗的预处理后能重建造血及免疫功能。近年来有人将Allo-BMT中去除T细胞的体外过程也称为体外净化,本文不包括这一过程。体外净化方法很多,其中包括(1)物理学方法如速度或密度梯度离心法、温热法、冷融法以及近年开展的逆流淘洗离心法等;(2)化学制剂法,主要是环磷酰胺衍生物(4-HC,ASTA-Z-7557等)应用;(3)免疫学方法,主要是单克隆抗体(McAb)及免疫毒素的应用;(4)生物学方法如LAK细胞、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以及胎肝低分子肿瘤抑制物的应用。本文就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净化骨髓残存白血病细胞的近期有关文献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