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足躅外翻为女性常见病,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各种手术方式可达100多种。轻度躅外翻在老年人应当首先考虑保守治疗,而中度以上的躅外翻畸形者可行手术矫形。我科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跖骨远端截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足躅外翻23例23足,疗效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999-03/2006-11采用STAR非限制活动负重型假体对35例患者行全踝关节置换。年龄27~68岁,平均50.5岁。其中左侧20例,右侧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患者均有踝关节疼痛,不同程度的肿胀及关节活动受限。术中出现内踝骨折2例,踝关节内翻不稳定2例,踝关节背伸范围不足1例,均对症处理。术后足背中部及3~5趾相对缘皮肤感觉减退1例,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未作特殊处理。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33例切口I期愈合。28例获随访3~80个月,平均43.5个月。28例患者踝关节Kofoed总评分58~95分,平均85.5分;疼痛评分35~50分,平均48.3分;功能评分18~30分,平均20.7分;活动度评分16~20分,平均17.2分,均高于术前(P〈0.01)。X射线片检查均未见假体松动或下沉。提示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技术,采用与假体紧密配套的手术工具防治术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反应是提高假体置换成功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碱性磷酸酶(ALP)、血钙和血红蛋白(Hb)在预测和诊断肾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且后期随访有骨转移的患者14例为骨转移组。同期按1∶3匹配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和随访时间,纳入肾癌无骨转移的患者42例为无骨转移组。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明确肾癌骨转移的相关预测及诊断因素。结果:骨转移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肾癌ALP、骨转移后的ALP和骨转移独立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初诊肾癌时患者ALP水平能较准确的预测骨转移风险(AUC=0.855),Cut-off值为108.5U/L;后期随访患者ALP水平能较准确的诊断骨转移风险(AUC=0.927),Cut-off值为81.5U/L。结论:初诊肾癌时,患者ALP>108.5U/L可预测后期发生骨转移的风险,肾癌后期随访的ALP>81.5U/L是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骨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4.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粉粹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粉粹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5年6月本院应用扩髓型胫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15例,合并腓骨骨折21例,血气胸3例,肱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4例,按AO/ASIF分型为C2型,行有限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早期行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扶拐下地负重行走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16.4个月,8~14个月骨折基本解剖复位,骨折全部达临床骨愈合,肢体无短缩,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结论运用有限切开复位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具有直视下达到解剖复位,对局部血供影响小的优点,有利于骨折的修复,并缩短复位时间,提高复位质量,是治疗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单节段胸椎结核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0.3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2例,ASIA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术前CT和MRI提示胸椎病灶均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规范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治疗2~3周。术中于后路清除病灶,椎体间植入局部减压获取的骨颗粒和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以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胸椎X线片及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胸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7±2.3)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7±35) min;术中出血量350~700 ml,平均(490±160) ml。椎体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5±2.4)个月。神经功能均改善,改善1级19例、2级3例。术前、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47°±11°、41°±9°,末次随访时43°±10°。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坚强固定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6月~2007年5月脊柱手术病例85例,均为腰椎骨折患者,术前预防性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术后共发生静脉血栓5例,治疗后发生血栓患者症状均消失。结论:对脊柱手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7.
目的针对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出现原因并提出治疗对策。方法1999年3月-2006年11月,采用非限制活动负重型假体(scandinavian total ankle replacement,STAR)对35例患者行TAR。男19例,女16例;年龄27~68岁,平均50.5岁。左侧20例,右侧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患者踝关节均有疼痛、不同程度肿胀及活动受限。病程9~64个月。按Kofoed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术前Kofoed总评分:6~48分,平均29分;疼痛评分0~35分,平均1813分;功能评分6~18分,平均11.7分;活动度评分3~12分,平均9.2分。结果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33例切口Ⅰ期愈合。28例获随访3~80个月,平均43.5个月。术中出现内踝骨折2例,踝关节内翻不稳定2例,踝关节背伸范围不足1例,均对症处理。术后足背中部及3~5趾相对缘皮肤感觉减退1例,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未作特殊处理。28例踝关节Kofoed总评分58~95分,平均85.5分;疼痛评分35~50分,平均483分;功能评分18~30分,平均20.7分;活动度评分16~20分,平均1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8例获优16例,良9例,中3例;X线片检查均未见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采用STAR的TAR术虽然是治疗终末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原则及技术并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86例胸腰段骨折(不包括骨折脱位病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按照骨折类型、手术前后凸畸形(cobbs角)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已融合,其中有27例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爆裂型骨折(22/113)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压缩型骨折(5/73),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5.68,P<0.05);手术前cobbs角>15°组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24/131)较<15°组高(3/55),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19,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或棒的断裂可能与椎体骨折类型、后凸畸形程度有关,对于椎体爆裂型骨折或压缩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后路压缩内固定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9.
随着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进一步的认识,经皮内固定技术在骨折的治疗中的良好效果频有报道[2,3],但是目前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是否有效、可行则少有报道。我们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对收治的尺骨鹰嘴A、B型骨折采用经皮内固定技术微创手术治疗,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摘要 背景:负载缓释转化生长因子β1微球壳聚糖支架在体外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且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细胞分化,有望作为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材料,然而要进行相应体内实验,其生物相容性是不容忽视的。 目的:制备负载缓释微球壳聚糖支架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体内外评价。 方法:以溶血试验、急性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热源性实验、肌内植入实验,评价自制负载缓释微球壳聚糖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支架溶血率为1.6%,镜下未见明显红细胞破坏;材料急性毒性评价程度为无毒;皮内原发刺激记分及原发刺激指数均为0;热源性实验体温升高为(0.17±0.06) ℃;肌内植入实验大鼠均成活,全身良好、无感染,4周左右新生毛正常分布,8周大体观察支架周围血管明显增多,与周围肌组织整合良好,心肝肺肾等内脏均无特殊变化,随时间延长,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减少,可见血管及纤维长入支架,包裹逐渐变薄,支架渐降解。结果说明负载微球多孔壳聚糖支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