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26例的Ⅰ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东  高泉根 《中国癌症杂志》2003,13(6):598-598,600
近年来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 ,术中肠道灌洗、高效抗生素及深静脉高营养的使用 ,使I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完全梗阻已成为现实[1] 。我院 1990年 8月~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 3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 ,其中 2 6例 (81 2 % )符合条件 ,行Ⅰ期切除吻合 ,效果满意。材料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 本组Ⅰ期切除吻合术 2 6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2 6~ 86岁 ,平均 6 2 3岁。肿瘤位于结肠脾曲 2例 ,降结肠 6例 ,乙状结肠 14例 ,直肠上段 4例。完全性梗阻 2 0例 ,不完全梗阻 6例。发病前均有腹胀 ,腹部隐痛 ,时轻时重 ,全部以急性腹痛…  相似文献   
7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 2014年5月~2019年5月行TEP手术病人1021例,分析手术时间及血清肿发生率与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完成TEP手术1021例,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7.93±16.1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3.55±3.02)ml,术后引流量平均(75.44±53.1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25±0.86)天,术后发生血清肿12例,并发睾丸疼痛3例,脐部切口感染2例,未见补片感染、疝复发、睾丸萎缩及慢性疼痛。双侧疝的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疝的手术时间要长于直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囊疝的手术时间要长于非阴囊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囊疝术后的血清肿发生率要高于非阴囊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囊疝是增加TEP手术难度的重要因素,是TEP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总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对胆总管结石的假阴性诊断经过及临床应对经 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8例胆总管结石患 者MRCP假阴性诊断的临床资料、MRCP影像资料及诊断结果、临床手术情况及应对方法。结果 8例 MRCP假阴性诊断胆总管结石患者中,2例MRCP仅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不扩张; 6例MRCP仅 提示胆总管轻度扩张或扩张。其中6例经腹部CT确诊胆总管结石,2例经ERCP明确胆总管下段结石。2例 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1例经松弛Oddi括约肌药物治疗后胆总管结石排出,5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术。本组8例患者恢复良好,均未出现明显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 3~6个月,复查B超均未见残留结石、结石复发及胆管狭窄。结论 MRCP检查虽然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敏感性较高,但是对胆总管下段结石有一定的假阴性诊断率。临床医师不能仅依靠MRCP诊断排除胆总 管结石,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完善相关生化和腹部CT等辅助检查;同时结合术中 探查情况,尽量减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接受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及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GAS、MT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明显降低(P0.05),术后3 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 d GAS、MTL水平比术前降低,且低于同期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各有利弊,但创伤轻、安全性佳、有利于胃肠动力恢复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5.
妇科急腹症中部分患者因病史、症状及体征等不典型,极易与普通外科中的急性阑尾炎相混淆,进而出现误诊。我们对2005-01/2009-01间妇科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16~52(平均37.5)岁。已婚7例、未婚4例。均急诊入院,以右下腹不同程度腹痛为主;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手术难度及术后血清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施行的529例TE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血清肿发生率,进一步明确肥胖与手术难度、术后血清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超重组手术时间(t=3.007,P0.05)、出血量(t=2.216,P0.05)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增加了TEP的手术难度,但没有确切证据显示会增加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术者应具备熟练的腔镜操作经验,术中需"重解剖、精操作",避免副损伤;初学者尽量避免选择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77.
目的:讨论应用新荷包技术在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分析6例应用新荷包技术行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患者在全腹腔镜下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将带有缝针的钉座通过靠近上切缘处乙状结肠肠壁切口置入乙状结肠肠腔内,然后将缝针从肠壁穿出,引导钉座杆穿出肠壁,靠近钉座处用直线切闭器切断结肠;远端肠壁连同肿瘤经肛门外翻拉出体外,在直视下行肿瘤下切缘的切割闭合,完成吻合。结果: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65±21)min,出血(55±12)m L;无吻合口瘘;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新荷包技术应用于全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良好的短期效果,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8.
目的总结82例采用高位前内侧途径经右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及高位前内侧途径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82例中77例成功,成功率为93.1%,无一例发生因穿刺技术引起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高位前内侧途径经右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几乎无穿刺技术引起的并发症,安全性高。掌握穿刺要点和有关技巧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对上腹部手术史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施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例中成功施行LC 193例,中转开腹5例,LC施行成功率为97.5%.LC施行过程中,无明显出血、胆管损伤、胆汁瘘、腹腔积液、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上腹部手术史患者施行LC具有可行性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0.
Hpa、p53和nm2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p53及nm2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原发性大肠癌组织中Hpa、p53及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53、nm2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肿块大小无关(P>0.05),而Hpa蛋白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有关(P<0.01);Hpa、p53及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结论 Hpa、p53和nm23蛋白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pa、p53和nm23蛋白对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和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