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72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15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573篇
内科学   149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740篇
预防医学   324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38篇
  6篇
中国医学   273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Ang-(1-7)治疗组,每组各14只.缺血组及Ang-(1-7)治疗组均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用微型渗透泵分别给予假手术组及缺血组人工脑脊液(aCSF)0.5 μL/h治疗,给予Ang-(1-7)治疗组Ang-(1-7)(100 pmol/L,0.5 μL/h)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 p65的空间分布以及阳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 结果 Ang-(1-7)治疗组缺血侧顶叶皮层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较缺血组降低约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7)治疗组缺血侧皮层细胞NF-κB p65由胞浆向胞核的移位被显著抑制,NF-κB p65阳性表达率较缺血组降低约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7)治疗组缺血侧皮层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71.603±18.539) pg/mL、(44.648±10.387) pg/mL]较缺血组[(104.763±24.412) pg/mL、(64.787±14.441) pg/mL]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ng-(1-7)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炎症反应,其可能通过作用于Mas受体或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促炎作用,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而实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l)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低密度多克隆法分离培养人PDLS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LiCl(5、10、20、40 mmol/L)共同培养。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钙化结节形成量以及Col-1、OCN、Runx-2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LiCl无促细胞增殖作用,且高浓度LiCl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浓度为5 mmol/L的LiCl可促进hP-DLSCs成骨性分化,表现为提高细胞的ALP活性、促进钙化结节的形成、上调Col-1、OCN、Runx-2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浓度(≥10 mmol/L)LiCl则对成骨分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终浓度为5 mmol/L的LiCl可明显促进hPDLS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对耐多药MTB临床分离株进行利福布汀和利福平交叉耐药性研究分析,为利福布汀治疗耐多药MTB提供依据.方法 在96孔板上检测利福布汀和利福平对99株耐多药MTB菌株的90%最低抑菌浓度(MIC90),交叉耐药率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两组间MIC比较经对数转化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利福布汀和利福平的交叉耐药率为85.9%(85/99).利福布汀的MIC90值为≤16 mg/L,中位数为2 mg/L;利福平的MIC9o值为≥2 mg/L,中位数>32 mg/L,利福布汀MIC90值仅为利福平的1/8 ~ 1/32.利福布汀和利福平交叉耐药率随利福平的耐药程度加大而上升,低耐利福平组和中耐利福平组的交叉耐药例数分别为0/9和5/9,而高耐利福平组几乎全部交叉耐药(98.8%,80/81).结论 利福布汀对利福平耐药MTB菌株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作为利福类药物耐药结核病的可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综合分析中国人群老年性痴呆(AD)干预措施的研究,为延缓AD病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81~ 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AD干预措施的研究,并用RevMan5.0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x2值和P值分析各研究结果间的统计学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效应量,并通过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置信区间(CI)来衡量干预效果.结果 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有12篇,累计干预人数348例,对照人数332例.AD干预效果(MMSE评分变化)合并效应量的WMD及其95% CI分别为:总干预2.57(2.08 ~3.06);康复训练3.30(2.00~4.59);护理干预2.36(1.76~2.95).结论 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可改善认知功能,延缓AD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 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 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 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 (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 42-46)  相似文献   
88.
医疗器械清洗后放置时间与污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用医疗器械清洗后放置时间与污染度的关系,为提高灭菌质量提供最佳的包装时间.方法 将清洗后检测合格的360件复用关节器械裸露放置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检查包装区,随机分成6组各60件,分别放置15 min、30 min、1h、2h、3h、4h后采用ATP生物荧光技术进行污染度监测.结果 器械放置15 min、30 min、1h、2h、3h、4h合格率分别为100%、96.7%、83.3%、58.3%、33.3%、16.7%,不同时间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置15 min、30 min与放置1h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313);其他时间合格率显著低于1h合格率(均P<0.00313).结论 清洗后的器械不宜超过1h包装.  相似文献   
89.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除参与构成铜蓝蛋白(cemloplasmin,CP)外,还是多种重要代谢酶的辅助因子,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铜缺乏性脊髓病(copper deficiency myelopathy,CDM)是由于铜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引起脊髓后索与侧索及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损害损害等症状.反刍动物因为铜缺乏出现共济失调已被众所周知,而人类则在2001年才由Schleper等[1]首次报道获得性CDM,之后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对CDM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0.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是促炎因子、趋化因子和蛋白酶等一系列细胞因子的总称,是衰老细胞的关键特征。SASP是一柄双刃剑,在正常细胞中能抵御外界有害环境,但随着身体机能下降, SASP大量分泌,在诱发机体炎症的同时,加速机体衰老,导致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产生。本文概述了SASP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SASP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调节途径以及调节SASP的抗衰老药物,旨在对SASP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为基于SASP的抗衰老机制研究及相关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